河北非遗:龙舞(易县摆字龙灯)

  • 2024-03-06 21:39:00
  • 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在忠义村一带流传的摆字龙灯,因在扎制的龙体内置灯,并在表演时用龙体摆出吉祥字词而得名。因龙体分节、分段,又被称为“节龙”或“段龙”。

易县西陵镇忠义村始建于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原为建造清西陵的内务府衙门座落地,辛亥革命后更名为忠义村,至今已有300年的历史。摆字龙灯产生的年代无文字记载,据民间传说,是在清朝乾隆年间成立泰陵衙门时由官员从承德避暑山庄引入。原为整条长龙,为纪念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而断成十三节,节间用细绳和三个竹环相连。

摆字龙灯由13节龙身和领舞绣球组成。每节龙身(又称龙节)长1.2米,直径约0.5米,节中央固定一个把手,内设三环套月式蜡烛签3个。蜡烛签设计精妙,可保持舞动时烛火始终向上不灭。龙身外罩绘有龙鳞、龙爪图案的龙衣。摆字龙灯由1人作为蜘蛛(引龙人)领舞,13人分别持龙头、龙身、龙尾摆字。蜘蛛表演动作灵活、滑稽,耍的绣球上画蛛网和黑蜘蛛。在晚间表演时,将周围的灯光调暗,随着锣鼓镲铙的节奏,一条火龙翩翩起舞,摆出如“天下太平”“安居乐业”“立(利)见大人”“正大光明”“中华巨龙”等字形,精巧灵动,精彩纷呈。

摆字龙灯表演动作多为龙扑蛛形式,有驱除邪恶的内涵。表演队形有龙摆尾、地卧龙、天卧鱼、龙塔垛、跑八字等。每摆一字,持龙尾者都要绕场一周,再到设定的位置,完成最后一笔,显得活泼风趣。旧时的摆字龙灯表演活动带有明显的祭祀性质,表演前要先到搭好的神棚前祭拜神灵,做娱神表演,然后才到本村和外村表演。每到一村,也会到庙宇前做拜庙表演,无庙则沿街游舞。在游舞过程中,凡遇牌楼或粗大的树木,均要做“龙盘柱”表演,以体现龙的威严。

从清朝乾隆年间到民国初年,摆字龙灯一直是西陵守陵衙门拜年时的表演节目。一般于每年农历腊月初八起会,从守陵人员中挑选身强力壮的青年男子为舞者,由老一代艺人传授队形、字谱和必要的基本功。正月初四正式出会表演,首先为泰妃陵衙门的官员拜年,然后再由官员率领到泰陵衙门拜年。易县的摆字龙灯旧时也时常进皇宫表演,并多次受过皇封。慈禧太后曾赏赐龙衣两套、红蜡烛三箱。1920年,清西陵守陵机构解散,守陵人员转为当地农民,摆字龙灯在民间流传,成为表达百姓美好愿望的一个舞种。

  • 编辑:玄贞伟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