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三环内最神秘、最难约的湿地原来在这儿

  • 2024-03-16 10:52:00
  • 文旅北京

当一座现代化都市中City Walk流行,对于这座城市来说,可以根据当地的人文和历史地理条件,规划打造出相关的旅游线路,特别是将历史文化和现代时尚、年轻人喜欢的当下冰雪运动加入其中,构成我们欣赏冬天的微线路。住在北京西部的朋友,我建议您不妨去玉渊潭和紫竹院转转,感受一下这里的city walk是不是您喜爱的那种类型。

紫竹院公园和玉渊潭公园都是北京市市属公园,围绕着冰雪项目场地环湖而行,您可以在这两座公园感受到不止冰雪娱乐的温暖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野趣。

咱们先来说说这两座公园今年冬天的冰雪项目。紫竹院公园欢乐冰雪季不仅有冰、雪双场地的运动体验,市民游客还能在冬日的公园里品美食、购买“暖心”文创产品。在问月楼紫竹餐厅,可临湖品尝西式简餐,有咖啡、茶等特色美食和热饮;竹韵餐厅提供汤面和晚餐小火锅,全天候为游客“暖胃”。

玉渊潭公园冰雪季场地在小西湖,汇集迎新打卡、冰雪运动、亲子趣味、游艺互动等十余项活动,在保留雪上飞碟等经典项目的基础上,新增雪地“赏樱”小火车、雪地儿童乐园、雪地黄包车等。此外,酷炫的雪地小坦克、缤纷的雪地悠波球等也让游客尽享美好亲子时光。

漫步紫竹院您会看到满眼翠竹,但其实,紫竹院原本并没有竹子,那为什么会被命名为紫竹院呢?那您知道紫竹院是如何打造华北最大竹园的吗?冬季漫步玉渊潭除了感受冰雪场地里的欢声笑语,您能想象春季来临时哪些盛开的樱花又是如何在玉渊潭公园生根发芽的吗??

紫竹院原本没有竹子,为什么还以“紫竹”命名?

紫竹院公园不大,围着湖面转一圈也用不了多长时间,并且,您可以在看冰雪两个场地游客尽情享受冰雪乐趣的同时,感受到满园翠竹的勃勃生机,感觉真的很是奇妙。

紫竹院公园是北京解放后,在旧有耕田,坑塘和坟地基础上新建的一座公园。园内有三湖二岛一堤,景色清秀,林木葱茏,竹翠荷香,富有浓厚的自然山水意趣,是群众所喜爱的一座优美园林。在明清时期,紫竹院是一座庙宇,后来做了万寿寺的下院,清朝乾隆皇帝赐名为“紫竹禅院”,紫竹院由此得名。现在称“紫竹院公园”就是沿用旧名,园内西北一带还有“紫竹院”庙宇的遗址。紫竹院其实当年并没有竹子,那当年乾隆皇帝为什么还要赐名“紫竹院”呢?

“紫竹院所以能知名,还在于它水系状况的优越和地理位置的特殊,因为庙南的水面,形如月牙,俗称月牙河,东口通连长河,往西绕过广源闸,西口再与长河通连。这种水系状况恰好是设坞藏舟,过闸换船理想的天然条件,所以这里当时又称“别港”。而“紫竹院”靠近广源闸,隔闸即为万寿寺。特殊的地理位置正好满足了这个要求,为皇帝乘船出游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皇帝乘船出游,史书早有记载,如记述元代历史的《析津志》书中载:“肃清门广源闸别港,有英宗、文宗二帝龙舟。”

《燕石集》也载“英宗、文宗两朝御舟,藏广源闸别港。”

明代,皇帝乘船游西山,也是经由长河在广源闸别港转闸换船。到清代,皇帝在北京西北陆续建设了多处皇家园林,如圆明园、畅春园、清漪园(颐和园)、静明园、静宜园等。所以,皇帝乘船出游的次数更多。

清乾隆十六年至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51- 1761年时,清高宗弘历为他的母亲崇庆太后庆祝六旬及七旬大寿,为满足他的母亲爱苏州风景的愿望,乃自畅春园宫门外起,往南创建苏州街。大街的北口在畅春园宫门外和御路相接,大街的南口,在万寿寺的西墙外,所有这条大街南北数里之内的商店,戏院、饭馆、茶肆……等,都仿效当时苏州城内风貌而建。出苏州街南口,建了一座苏州式的茶楼,名为“杏花村”。对面南岸上,就是紫竹院的西河口,沿着南岸往东,直到东河口,种满芦苇,弘历命名为“芦花渡“。它是仿照苏州城葑门外朝天桥港汊“芦苇深处,水乡风光”,在这大片河滩上垒砌太湖石,遍种芦苇而兴建的,取名芦花渡,俗称“小苏州芦花荡”。弘历修建芦花渡的目的是为他的母亲游览苏州街后,在长河北岸“杏花村”茶楼饮茶,再渡河至南岸游览芦花渡,使之成为“庆祝万寿点景之所”。

清乾隆年间在修建小芦花荡时,将明代别港“改建为“紫竹禅院”僧刹,作为内务府官员和太监们的办事处,用来负责接待皇帝小商小憩及承办转闸换船事宜。当时官民们习惯地称本庙为“紫竹院行宫"或“行宫院”。紫竹院的地名也就由此诞生。至于“紫竹”二字的来源,是因为“芦花渡”的芦苇,紫竹院当时并无紫竹,由于这里的芦苇移自江南,名叫“马尾兼”,北京俗称为江南铁竿狄”,较卢沟桥西所产的铁杆狄还坚硬数倍.每到秋末冬初,苇秆经霜后呈现出紫黑的颜色,放眼望去,宛如一片茂盛的紫竹林,此时又因改为僧刹,添供观世音菩萨,而观世音住的地方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的普陀山紫竹,所以,据景寓意,就更名曰“紫竹禅院”。紫竹禅院也就成为清朝帝后频繁拈香、少座拜谒观世音菩萨的庙宇之一,紫竹院的名称因此传开。

现在紫竹院公园里的满园翠竹是怎么打造出来的?

现在的紫竹院公园是三湖两岛、一河一渠,也就是长河与紫竹渠,翠竹全园,成为一座以水景为主,以竹景取胜,深富江南园林特色的大型公园。这座公园中的竹景是经过长期营造的结果。园内所种植的大量紫竹、斑竹、石竹、金银玉寿竹等珍品,是分别从四川、福建、苏杭以及日本等地引进的。当年从南方引来各种各色竹种,有青竹、紫竹、斑竹、石竹、寿星竹、金镶玉竹。特别在古庙旧址上种了成行紫竹,茎为紫褐色。目前园内各处共有竹54个品种,50万株,但以紫竹为最多,紫竹院已成为以竹为主的竹景公园,尤其以紫竹为最有名气。

来到紫竹院,便来到了竹子的王国。公园的大门是用竹子搭就的傣族风格的门坊,造型别致新颖,公园里有了竹楼、竹亭、竹桌、竹椅,连大大小小的桥都用竹子装扮起来。

其实,紫竹院能够遍园竹林,还是“无心插竹竹成荫”的结果。当年公园在建园之初,就在避风向阳的山坡下,试种少量早园竹,结果不只安全越冬,而且繁殖很快。几年之后,已由原十多墩,繁衍成为一片竹林。后来,又经过不断疏稀移植,并从外地引植,继续在园内其它地区得到较好发展。1971年后,又引进紫竹,筠竹、箬竹、碧玉镶金等品种,越冬成活,到1982年全园已有竹近四万株。

1983年4月5日,市领导来园视察,提出园内竹子还须多种,要“以竹取胜”,创造公园特色。紫竹院公园从此进入种植竹子绿化的新阶段。此后多年,市领导多次来园视察,每次都对公园种竹,发展特色的工作有所询问,并给予支持;对进一步涉及到的建设竹石小品、传播“竹文化”、宣传竹类知识等方面,也做了一系列指示。

就这样,紫竹院公园已拥有青竹、早园竹、筠竹、箸竹、斑竹、锦竹等竹类50余品种、50余万株,遍布园内适宜栽植的地方,形成大小70多处竹林。它们因地制宜,自成景域,风枝舞翠,雨叶滴青, 各呈特色。如“竹径通幽”在中山岛南坡,千竿挺秀,密叶浓阴,蜿蜓小路,穿行其间,倍感深邃。又如“漫步幽篁”,在北山岛区,地形起伏,前临湖榭,后倚长河,松柏环绕,亭廊交辉。放眼望去,翠黛参差,伟纤互见,微风过处,松涛篁韵,更觉赏心。再如“翠竹迎客”,地处东门入口,园路两侧,修堂万竿,枝叶交错,气势浑厚,使人有先声夺人之感。

总而言之,这是积累了50多年,才使得公园中以竹、石、树、溪流、建筑小品综合造园的结果,建成的比如“清凉罨秀”、“水竹坞”、“筠峡”、“翠池”“友贤山馆”、“斑竹麓”、“松筠涧”、“竹深荷净”“筠香楼”、“梦溪”等十个景区,都有不同的竹景特色。

其中,斑竹麓东西两山相峙,深谷曲折幽静,北通知奕庐,南达竹深荷静。在两山对峙的山谷中,假山栽植池中丛状栽植斑竹,高低错落,疏密相间,颇具野竹情趣。

关于斑竹还有一段流传至今的凄美的爱情故事,相传舜帝有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一次,舜帝去南方治水,很长时间没有音讯,娥皇女英十分牵挂,于是,姐妹二人迎着风霜,跋山涉水,到湘江去寻找丈夫。当走到洞庭湖畔时,得到舜帝因劳累致死的消息,二人伤心之极,抱头痛哭,决心随夫君而去,双双跳入洞庭湖中,化身“湘水神”。而被她们眼泪打湿的竹竿上竟呈现出点点紫色的泪斑,后人为了纪念她们,将此竹命名为“湘妃竹”,又叫“斑竹”。斑竹,产于中国湖南省洞庭湖中的君山岛,观赏价值高,竹材用途广,用于园林造景尤为增色。

在斑竹麓的南端“竹深荷静”池畔,平台上矗立了二妃抽象石雕,二妃头戴斗笠,相视互语,远看形成一个“竹”字,寓意斑竹魂。

北京最难约的湿地景区是它!

玉渊潭公园的樱花很有名,其实,在玉渊潭公园里,还藏着一片美丽的湿地,玉渊潭东湖湿地公园是北京三环内最大的城市湿地,水面面积60.5公顷。它位于玉渊潭公园的东北部,也是近几年玉渊潭重点建设和保护的区域。

在东湖湿地公园内种植有荷花、睡莲、蒲苇等大片水生植物,与山石、亭桥、小溪、叠水等映衬,营造出别致的湿地景观。这里是市区难得一见的“天然氧吧”,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极其富有人文情怀!东湖湿地现有乔灌木166种,各种水生植物21种、动物7种,鸟类68种,包括绿头鸭、鸳鸯、黑水鸡、翠鸟等。城市里罕见的白鹭,成了这里的常客。这里,现在已经成为环保、观鸟爱好者群体中已经是公开的秘密,被誉为是北京最难约的湿地景区。

  • 编辑:王思源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