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昌平区流村镇白羊城宫上村,有清朝庆亲王家族墓地(庆王坟)遗址。
清朝灭亡之前,我高祖、曾祖、大祖父在此地世袭护卫章京。由于世代口耳相传,家里人对此地沿革颇为了解,我伯父又博闻强记,常常说古论今,多次给各个部门来此参观的人讲庆王坟的兴衰历史。我生长在宫上村,从小耳闻目睹,对庆王坟的情况自然就略知一二。
嘉庆封弟为亲王
在《光绪昌平州志》中记载:“国朝庆僖亲王、庆良郡王园寝,在州西白羊城五峰山。”不过,等到了1922年,庆王坟先后建成4座园寝和4处墓园,共有大小宝顶22座,埋葬着四代共27人。
爱新觉罗·永璘(1766至1820年)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七子。嘉庆皇帝登基后,封一奶同胞的幼弟永璘为郡王,后来封其为亲王,并把没收权臣和珅的宅邸赐作了庆王府。当年,堪舆家(风水先生)为永璘勘寻福地(坟地),周游到了昌平州五峰山。堪舆家说:“五峰山坐西面东,中峰高耸,左右各有两峰拱卫,恰似一顶王冠。山前平原上有孤山两座,大山儿如鼓,小山儿似旗。俨然为五峰山天造地设的照壁,乃是‘头枕五峰,脚蹬平川’的风水福地。”
永璘选中福地后,对嘉庆皇帝谎称五峰山下只有个残破的小土城。嘉庆帝说:“既是土城,拆之无妨。”实际上,永璘所说的“残破的小土城”,乃是明隆庆年间在五峰山下所建的白羊新城,共有东、南、北3座城门,在明代的作用是扼守白羊口。
征得嘉庆帝的同意后,庆王府把白羊新城的百姓迁至城外建了复兴庄,再拆城建坟。庆王坟占地1360亩,墓区没有垒围墙,只是立起红色石柱为边界。同时,沿边界栽种了一圈长满刺的花椒树作为护栏,禁止百姓进入墓区。整个墓区合称宫上,分为北宫上、南宫上、东营(宫上)三个小村。北宫上、东营渐渐地连成一片。
北宫上的永璘园寝为祖园,建在五峰山中峰之下,俗称老圈儿。该园寝坐西面东,墓前建有一条月河,上架神桥。神桥栏板上有玉带宝瓶浮雕,柱头雕刻着狮子花纹。桥西有绿瓦红墙歇山重檐式碑亭一座,龟趺汉白玉石碑上刻着嘉庆皇帝御赐的碑文。碑亭以西甬路旁有前廊后厦的南、北朝房各三间,上覆布瓦。朝房以西是前方后圆的红色罗汉墙,墙顶覆盖绿琉璃瓦。罗汉墙内如三进的院落一般,只是一进比一进高。第一进有宫门五间,门前有石狮子一对,两侧设随墙小门。第二进有享殿三间,神龛内供奉着永璘与四位福晋的神主牌位。第三进有琉璃门一座,门内有方形基座的大宝顶一座,小宝顶三座。罗汉墙里有一级古柏106棵。
看坟人住在“十家户”
南宫上位于永璘园寝西南的四道梁下,那里有永璘三子庆良郡王绵慜的园寝,形制与祖园基本相同,规模略小。其南侧有永璘五子镇国公绵悌墓地,北侧有永璘六子辅国公绵性墓地(俗称小坟儿)。二者官职低,墓地自然比亲王、郡王的园寝规格低,规模小。
东宫上有绵性之子庆密亲王奕劻(1838至1917年)园寝。奕劻由辅国将军一直晋封为亲王。其在光绪、宣统两朝官至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内阁总理大臣等重职,又是皇封最晚的一位铁帽子王。电视剧《走向共和》中,对奕劻为官时的所作所为有深刻地反映。
奕劻园寝与祖园形制相同,规模略小。园寝两侧的南、北胡同各建了五个院落,供看坟人居住,称作“十家户”。每户配给前廊后厦的布瓦房三间。南胡同南侧有南阳宅和花园,供王府后人来此扫墓时居住、欣赏。北胡同北侧有北阳宅,院内可以存车拴马。
北宫上还有奕劻之子载振园寝,于1922年建成,俗称新圈儿。名为载振园寝,实际只葬了他的福晋索绰罗氏。该园寝规格与其祖园基本相同,神桥、朝房、宫门俱全。载振袭职时已经是民国时期,再没有皇帝赐碑文,故只建了牌楼。罗汉墙内的33棵白皮松是稀有树种,神桥前的古槐郁郁葱葱。高高的罗汉墙内柏树遮天蔽日,墙脚内侧的基石上布满了斑驳的苔藓,墙根处长着一簇簇的蝎子草。小时候,我们常常聚在碑亭、朝房、宫门及古槐旁捉迷藏,谁也不敢单独进罗汉墙内玩。
1934至1937年秋,庆王坟大小22座宝顶的背面都被炸开盗洞,金银珠宝被洗劫一空。看坟人及家人或被劫匪捆绑吊打,或躲到了山上。
2012年,区文物保护部门组织古建队修复了永璘园寝的地宫、宫门、罗汉墙、神桥,修复了奕劻园寝的碑亭,修复了载振园寝的宫门、罗汉墙。北宫上月河沿上立起了石护栏。桥东侧的花椒树仍然枝繁叶茂,古槐树下垒起了围护矮墙。(李富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