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天津市蓟州区渔阳古街的独乐寺,又称大佛寺,相传始建于唐代,后经辽统和二年(984年)重建,是目前中国仅存的三大辽代寺院之一,也是中国现存的著名古代建筑之一,被梁思成称为“罕有之宝物也”。据传,安禄山起兵叛唐曾在此誓师,因其“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遂将寺名改为“独乐”。
走进山门,映入眼帘的是悬挂在山门上的“独乐寺”匾额,字体气宇不凡,苍劲有力,相传为明代内阁首辅、大学士严嵩所题。山门前有两尊辽代金刚力士塑像守卫两旁,俗称“哼哈二将”,是辽代彩塑珍品。他们面目狰狞,神态威严,咄咄逼人,令人心悸,二将身上沾满尘土,好像刚从战场凯旋,忠于职守,护着山门。
独乐寺的山门气势不凡,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山门,山门正脊两端各有一个鸱尾状装饰,为辽代现存应用在建筑上的最早实物,鸱尾长长向内翘转,遒劲有力,展示着中国古建筑的特有之艺术美感,一千多年来历经沧桑,矗立不倒,协调“风水”,堪称奇迹。
全寺的建筑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部、西部分别为僧房和行宫,中部以山门、韦驮亭、三佛殿、观音阁等建筑组成。最为著名的主建筑当数观音阁,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高层楼阁建筑,看上去只有三层,但是却相当于现在的七层楼高,这在一千多年前的辽代也算是“摩天大楼”了。阁上匾额“观音之阁”,相传为李白手书,因为匾额下面落款有两个小小的字:太白。下层还有一幅“具足圆成”的匾额,为咸丰皇帝御笔。
观音阁中耸立着一尊高16米的观世音泥塑站像,它是我国现存最大的观音立像泥塑,有趣的是在观音头上还有10个小观音头像,故又称之为“十一面观音”。经考证,其年代不晚于辽代,元代进行过修建,充分展示了辽代彩塑艺术特色,可谓世间罕有的珍宝。这也是独乐寺又称大佛寺的由来。
站在山门前隐约可以看到观世音的慧眼,走进观音阁大殿内部,仔细看这座观音菩萨仿佛是倾斜的,目光不由自主顺着观音手势引导,视线由下往上仰视其全身直达穹顶,瞬间感受到观音庄严神圣气质的震撼力,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
观音阁的建筑很特别,整体框架没有一根铁钉,完全靠斗拱榫卯接立。阁内以观音塑像为中心,四周列柱两排,柱上置斗拱,斗拱上架梁枋,其上再立木柱,斗拱和梁枋将内部分成三层,使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瞻仰佛容。整个楼阁梁、柱、斗枋数以千计,但布置和使用很有规律,其大小形状,无论是衬托塑像还是装修建筑,处理得都很完美协调,井然有序,浑然天成,彰显出辽代木建构建筑技术的卓越成就,更为传奇的是,此阁千年之间经历了几十次地震都丝毫未损,至今仍巍然屹立,让人不由得从内心佩服中国古建筑的至高艺术造诣。
观音阁台基前的月台上,有一棵逾千年的古树唐柏,又称龙柏,特别引人注目。它的树干粗壮,老纹清晰,细藤缠绕,历经千年岁月沧桑,树干向上长出翠绿茂盛的枝叶,显得生机盎然。
这棵唐柏是独乐寺的千年历史见证。乾隆皇帝当年小憩独乐寺时,曾写过“少年频此宿,古柏镇前庭”的佳句。
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曾说过,独乐寺“在蓟民心中,实为无上圣地”。清代皇帝曾多次到独乐寺朝拜。清朝皇帝去遵化东陵祭祖,蓟州是途中重要的中转地,寺内设有皇帝歇脚的行宫,咸丰和乾隆皇帝都在这里留下过墨宝。现寺内不但有咸丰皇帝为观音阁题写的匾额,而且还有28块乾隆皇帝的御笔书法碑帖,行草楷不同,大小字不同,苍劲秀丽,文辞隽永,内容丰富,虽然已斑驳不清,但皆为真迹,弥足珍贵。
独乐寺历经风雨侵蚀,兵火劫难,王旗变幻在它眼里都不过是过眼烟云。独乐寺留给后人的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山门、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高层楼阁建筑观音阁和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泥塑观音菩萨立像,此三绝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和瑰宝。
漫步古寺中,能发现这里树木茂盛,百年古树成为重点保护树木,一棵120年树龄的刺槐,在秋日明媚阳光的照射下,翠绿的树叶透着片片金黄,让人联想到经过风雨岁月的洗礼,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四季不停地轮转,好比这千年古刹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如果你仔细留意,会看到寺院后面院子里长满了紫红色的鸡冠花,亭亭玉立,神采飞扬,让这宁静与祥和的千年古刹多了一抹靓丽色彩。
独乐寺的面积不大,只有1.6万平方米,如果全部参观一遍加上打卡拍照,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就够了。在这里,可以让你穿越时空、驻足遐想,深刻感受到中国古建筑的博大精深和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与智慧的独特魅力。那一砖一瓦,一石一木,在历史长河的流荡中,经过漫长岁月的雕琢洗礼,无不展现着灿若星辰的中华文明,传承着恢弘的古典建筑之美。
信仰与虔诚,古拙与醇和,协调与统一,宁静与美好,进寺的那一瞬间我就被震撼到了,这也许就是千年古刹历经岁月沧桑,屹立不倒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