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河堡进河北赤城以后,就正式开始了这次冀北古长城的探寻之旅。
北京境内的长城经延庆、抵白河堡出京以后,在后城镇一带分为两支:一支从后城直接往西,直奔张家口;另一支则北上沿龙门所直奔独石口,然后在独石口拐了一个大弯,折回崇礼抵张家口与另一支汇合,这段长城便在赤城县境内呈一个三角形。
赤城自古为军事重地,历史上战火不断。元代成为连接上都和大都的主要驿道,明代被称为“京畿屏障”。
赤城存有不同时期的长城,除了长城,便是散落于各个峡谷关隘处的古堡了,这次长城之旅到达的第一个古堡便是长伸地堡。
长伸地堡地处险要,坐落于巡检司至宁疆堡之间的幽深山谷之中,是扼守独石口通往东路长城的交通要冲。峡谷西侧山上的“镇虏楼”可静观四面八方之敌情,是整个长伸地堡的制高点。
登上镇虏楼,整个长伸地尽收眼底。城堡为南北两城,北城为驻守区和居民区,南城为校军场。
关于长伸地的来历,有一种说法是古代有一位姓常的武将镇守此地,屡胜不败,此堡固若金汤,人称此地为常胜地,后误为长伸地。
另一种说法是当人们站在镇虏楼上可以延伸视野、静观数里,因此而得名。
长伸地堡的城墙至今仍保存了许多。
夯土十分结实,土中混有砾石,保存了数百年之久的城墙就这样对抗着风吹雨淋,虽然已不具备以前的防卫功能,但仍可让人去感受明代那一段屯堡戍边的岁月。
堡内还保留着许多“文革”时期的遗迹,比如这个戏台墙壁上的标语。离开长伸地,我们继续北上直奔拦马道村,这里有一段残长城,名为平路口长城。
这段长城为石砌,现已经坍塌成一堆碎石。唯一见到的一个敌楼也已经塌了,敌台上一棵枯树,倔强地对抗着瑟瑟寒风。
从赤城平路口长城折回巡检司村,由此再北上奔112国道,至龙门所镇。在镇上吃了碗面条算是午饭,然后直奔龙门所镇东北不远的青平楼长城。
青平楼口位于赤城县龙门所镇东北7.8公里处,是明代外长城上的要隘之一。据介绍这段长城由块石砌筑,墙体底宽3米,现存最高处为3米,大部分已坍塌。
青平楼长城隘口处,存一块青石碑,为光绪十一年(1885年)冬所立的“重修青平楼口碑志”,记载了当时修缮青平楼口的情况。
明代长城在清代修缮的不多,而青平楼口长城曾有修复,并有碑刻留存,实为珍贵。
这段长城上敌楼、烽燧较多,尤以青平楼口南山峰上的一座空心敌台最为重要。台为正方形,边长10米,通高10米,台基高1.25米,用条石筑成。
台体为砖筑。敌台东面底部开一拱券门,台体四面中部各镶嵌两块0.2米见方的古钱图案砖雕,北面楼额上原嵌一块石匾,现已脱落。
曾经的长城,现在多数都已经成为了一堆碎石,不禁让人惋惜,但之后查阅罗哲文先生的《长城》时了解到,这类长城原本就是两边用条石垒起,中间全用碎石堆砌,所以并不如北京境内的长城那样坚固。站在山顶远眺,连绵的长城沿着山脊一路走来,尽管只是一堆碎石,但仍不失长城雄姿。
在赤城,仰望历史。沿途的风景,浓烈或者淡雅。风掠过耳边,那些声响如同天籁。在赤城,感受长城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