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县哈哈腔代表性传承人——刘宗发

  • 2024-04-28 14:48:00
  • 河北文化旅游

刘宗发,国家级非遗项目“青县哈哈腔”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宗发自幼跟随爷爷学习哈哈腔,1984年和村里几位喜欢哈哈腔的村民成立了个剧团,也是从那时起,哈哈腔得到较好传承。

“哈哈腔”是产生于青县民间的一种地方戏,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1983年,刘宗发在家乡青县木门店镇叩庄村创办了青县“哈哈腔”剧团,成员都是附近十里八乡的村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如今“哈哈腔”剧团已有演员、乐师56人。

青县哈哈腔行当齐全,主要分为生、旦、净、丑四类,根据角色、年龄、性格、身份特点又有细的区分,其中老生行中的“奸生”、净行中的“零碎花脸”等角色,是该剧种中独有的。哈哈腔的表演程式多源于民间舞蹈,表演特点细腻、逼真,具有清新、刚健的气息,给人以真实感。譬如旦角表演穿针引线中不慎将手指头扎破的细节,要求逼真到让观众见了都觉“疼”的程度。

其他如日常生活中的打水、纺棉花、推磨、梳洗打扮等动作,也都惟妙惟肖。哈哈腔表演手段丰富,既能表演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生活,亦能表演俚俗纷争的故事,各行当都有着自己的表演特点。如:文小生儒气十足,文雅潇洒,相貌端庄,而武小生却是英俊威武、年少气盛。穷生则弓身、抱肩,步履趔趄,一副可怜相。再比如同是旦角,青衣的表演沉稳庄重,行不露足,笑不露齿;花旦的表演则动作轻快,手脚利落,机灵活泼,性格外向,喜怒形于色。哈哈腔的服装和京剧、河北梆子、评剧相同。

每逢春节、中秋,“哈哈腔”剧团都会在青县唱上十多天的大戏,演出内容以孝老爱亲、见义勇为、乐善好施的历史故事为主,唱词轻松幽默、通俗易懂,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为了让“哈哈腔”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2012年,刘宗发投资80万元在叩庄村修建了“哈哈腔”传承示范基地,为传统的哈哈腔大舞台配套安装了现代化设备,吸引爱好戏曲的青少年到这里观摩学习。从那时起,凡是前来学习的孩子,刘宗发不仅不收学费,还免费提供食宿、手把手进行指导,并安排孩子们登台表演。

刘宗发说,10年来,到此学戏的孩子已有50余人。“只要我的身子板儿还允许,我会一直把戏教下去,让更多的孩子了解非遗‘哈哈腔’,感受戏曲文化艺术的魅力。”刘宗发说。

传承人刘宗发说,他希望孩子们能把当地的“非遗”一直传唱下去,与戏曲艺术为伴,收获成长和快乐。

  • 编辑:王思源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