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800多年历史,道教音乐的活化石

  • 2024-05-10 08:33:00
  • 河北文化旅游

张玉保,国家级非遗项目“广宗太平道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今年76岁。是广宗太平道乐第二十代传人,也是广宗县唯一一个精通文武场乐器的道乐“通才”。太平道乐起源于东汉末年,在广宗县已有1800多年历史。闽南和山东的道教音乐曲调更为庄严肃穆高贵典雅,太平道乐形成于武装起义,韵律更为粗犷、雄浑,曲调大多明快、激昂。除演奏风格外,张玉保告诉我们,太平道乐在曲谱上和其他道乐也有明显区别,在乐器使用上,其他道乐多引入了西洋乐器,太平道乐则较好保存了古风,仍沿用传统乐器。

1962年,张玉保15岁时开始接触太平道乐。作为贫寒家庭唯一的儿子,张玉保15岁就当起了家,以种地和做木工活养家糊口。忙碌的工作之余,他酷爱各类乐器。“那时候各个村儿都有俱乐部,我在里头拉板胡,还自己做二胡、京胡、皮锣。”大约17岁那年,张玉保正式拜师,师从太平道乐第十九代传人张海潮。之后,张玉保开始系统学习太平道乐。师父在道乐艺人的学习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这和太平道乐独特的传承方式有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太平道乐的传承依靠“口传心授”,也称“口口递”,“递”的不是简谱也不是工尺谱,而是用当地方言单字“冬、浪、里、得、龙、格、当”哼唱的口传谱,又叫“龙格谱”。

一个熟练且全面的太平道乐艺人大多从十几岁开始练起,并将这份勤学苦练贯穿他们的一生。张玉保说,“现在很多道乐艺人只会一种或者几种乐器,要么是文场的,要么是武场的,文武场都可以做得来的已经十分少见了。”除了文武场乐器种类繁多外,太平道乐还有两种不同的演奏形式:一种是“静乐”,在表演时或坐或立;一种是“动乐”又称“道舞”,循着图谱边行进边演奏。在两种演奏形式中,不同的乐器起着不同的作用。对于“道舞”来说,铜器为指挥,笙紧随其后。吹笙的人叫“头把笙”,头把笙一看这铙钹一打,他就紧接着变了步法,其他人也随之改变,“道舞”的八种步法就这样随着节拍有序变换着。

1800余年里,历史的车轮呼啸而过,太平道乐也经历过断裂,所幸一个又一个老艺人将其重拾、传承下来,成就了道教音乐的这一“活化石”。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太平道乐一些书籍和乐器被毁,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口口递”的太平道乐又重新演奏起来。张玉保不再满足于师父所传授下来的技艺,自己又找到外县的师父继续学习,他不想只学到八分、九分,他暗下决心,要学就全部学会,学到十分,然后再传承下去。

直到今天,太平道乐的主要乐器依然是手工制作。尽管新的科学技术和材料足以将其更新为现代化的乐器,但道乐艺人们恪守祖制,仍坚持用当地天然的红枣木,经手工刨圆、打孔、镂制花纹等一系列工序,再用液态锡灌注镂空处,制作出美观且坚固的乐器。

祖制在太平道乐艺人的心中是神圣的,但并不意味着道乐的传承一成不变。张玉保找来经卷,坚定地告诉我们,这些曲谱、经文是不可以改变的,就要按照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传承下去。而演奏乐器的指法和传承方式却可以有创新,使之更有效率。

比如道乐演奏的指法在之前并不固定,随着时间积累,他发现演奏管的时候需要用中指肚来堵住,这样一来,胳膊架起来了,演奏的精神头儿也就有了。而在传承方式上,过去均为“口传心授”,按照张玉保的说法,是师父念一句徒弟也跟着念一句,如果师父不在场,徒弟也无法学习。但如今师父可以将经文、曲谱等录在录音机或者手机里面,有了这个录音,徒弟在家也能自学。

  • 编辑:王思源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