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费重金打造的“万园之园”,没有中国人不带着遗憾离开

  • 2024-05-10 17:38:00
  • 北京旅游指南攻略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它汇聚了现代化的繁华与古老文化的底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居民。

然而,对于一些人来说,有一个地方是他们并不愿意踏足!不是不想去,而是心有不忍。

而这里就是大家都记忆深刻的圆明园。就像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哈尔滨的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一样,圆明园也承载着不堪回首的历史。

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了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纵火烧毁。昔日的皇家园林被烧成了废墟,珍宝被洗劫一空,据说有150万件,大部分至今仍不知所踪。很多人说,圆明园没什么好看的,只是一堆石头废墟。但这些废墟,却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创伤之地,凝固了那段令人心碎的历史。

圆明园修建始于康熙48年(1709年),历经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精心经营,耗资数亿两白银,动用了无数工匠和劳动人民,才有了这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殿堂、朱楼、水榭、廊桥,构成了一个极致浪漫的世界。

圆明园遗址公园的西洋楼景区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占据了园区总面积的2%。原本圆明园包括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占地350公顷,相当于5个故宫、3个英国皇家植物园、3.5个法国凡尔赛花园。

除了西洋楼区域,圆明园的其余98%原本都是中式建筑。但由于多为土木结构,大部分已经化为平地,上面种植了一些树木,成为了一座遗址公园。只有少数石质建材幸存下来,比如敷春堂西宫门外的一座跨溪石拱桥,是火烧圆明园后仅存的古桥之一。

西洋楼区域保存最完整,建筑包括谐奇趣、海晏堂、大水法等。这些欧式建筑被后人称为“西洋楼”,是中国首次仿建西洋建筑和花园,为“万园之园”增添了异域风情。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西方列强给大清王朝上了残酷的一课。英法联军的侵略让“西洋楼”最终成为废墟。

曾经演奏中西方音乐的谐奇趣,如今已成了一片瓦砾,唯有残垣上的雕花依旧细腻,立柱依旧挺拔。海晏堂是西洋楼景区最大的园林景观,如今轮廓依稀可辨,但大部分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方外观最初是西式楼,后改为清真寺,如今只剩下四根主体石柱和四周的雕花构件,内部早已空无一物。

大水法,或许是许多人心中圆明园的第一印象。尽管“十狗逐鹿”的喷水景观已无从觅迹,但庆幸的是其中的一件重要石构建筑——翻尾石鱼在2006年回归圆明园,现在陈列在圆明园展览馆中。

那些精雕细琢的石块、立柱残件,让人心生敬畏。它们虽无声无息,却诉说着那段沉痛的历史。

我想,了解这段历史的中国人,没有一个能够轻松离开这里。

  • 编辑:玄贞伟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