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关于推荐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公示

  • 2024-05-23 10:30:00
  •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关于评选表彰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和进个人的通知》(文旅非遗发[2023]123号)和相关推荐程序要求,拟排序推荐北京文化艺术传承发展中心等4个集体和北京京剧院朱绍玉等7名个人作为北京市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推荐对象(详见附件)。现予以公示,公示期5个工作日(自公示之日起计算)。

公示期内如对公示名单有异议,请以书面方式向市文化和旅游局反映,并提供必要的证据材料,以便核实查证。提出异议者须提供本人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联系电话等有效联系方式,凡匿名、冒名或超出期限的异议不予受理。

公示时间:2024年5月23日—5月29日

联系电话: 010-55525716

附件:北京市推荐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及其简要事迹

北京市非遗保护工作先进集体

和先进个人评选推荐工作

领导小组

2024年5月23日

附件

北京市推荐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及其简要事迹

一、先进集体推荐对象及其简要事迹

(一)北京文化艺术传承发展中心,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坚持守正创新,高水平做好非遗调查记录、宣传展示、体验设施建设、非遗与旅游融合等一系列工作,努力打造非遗保护的“北京样本”。系统保存北京传统文化记忆,深入推进非遗记录工程;创新国际化交流展示新平台,举办首届北京国际非遗周;打造非遗宣传展示新地标,依托老北京四合院建设首个市级公益性非遗体验中心;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加强非遗旅游人才培训,编辑出版“一城三带”非遗主题文旅丛书,助力首都文旅高质量发展。

(二)北京曲艺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52年,为9项非遗项目传承保护单位。坚持开展非遗保护工作,育新人、推人才、拾经典、创新作,培养在职非遗传承人9名,逐步恢复7大曲种和传统作品30余个,创作十余台原创剧目和主题性曲艺专场,探索情境鼓曲、章回鼓书、相声剧等近十种,推出多个品牌项目,打造“京味儿剧场”品牌。连续3年参加市委宣传部特色宣讲56场。运用本体艺术讲好中国故事,推动非遗事业赓续发展。   

(三)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现有职工1241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近年来,编写出版非遗宣传书籍《王秋芳传》《红星酒史》《高景炎传》,建设源升号、北京二锅头酒、红星二锅头酒等博物馆非遗宣传平台。红星积极建设并落实传承保护制度,持续加强非遗传承体系建设,探索非遗赋能旅游新途径,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现有机关干部职工57人,下设非遗保护中心等8个事业单位,1人先后获得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先进工作者。近年来,从机制、产品、生态等三个维度实施“焕新计划”,在全市率先建立起项目、传承人、扶持资金三位一体的保护、管理、促进机制;探索“非遗在社区”“非遗数据体系建设”两个试点;多措并举厚植非遗与当代生活融荣共生的土壤,构建非遗保护传承的“东城样本”。

二、先进个人推荐对象及其简要事迹

(一)朱绍玉,男,汉族,1946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北京京剧院艺术委员会执行主任,国家一级作曲,著名戏曲音乐家,国家级非遗项目(京剧)代表性传人,首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作品多达200余部,多次荣获文华作曲奖等多项国家级大奖。被誉为“中国当代京剧作曲第一人”。培养出多名舞台艺术优秀创作人才,为戏曲音乐传承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二)陈秋荣,男,汉族,1968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市优秀教师。现任北京城市学院工艺美术系主任,教授。从事传统髹漆技艺保护传承工作近40年,在非遗研培、产业融合、进校园等工作中起到“传帮带”作用,足迹遍及北京、福州、扬州、平遥等全国漆原料和漆器产区。

(三)孙亮,男,汉族,1968年1月生,无党派人士,现任隆和恒泰(北京)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民俗学会香文化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和香制作技艺”石景山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入围2021“中国非遗年度人物”30位候选者名单,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与新冠平台”实践案例。参与多项重大文化交流活动。

(四)李茜,女,土家族,1979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非遗处副处长。2017年从事非遗保护工作以来,在完善非遗保护政策措施体系和名录体系、新冠疫情期间组织开展非遗海外传播、探索非遗与当代生活结合并推出首套北京非遗主题银行卡,以及组织非遗服务保障北京冬奥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重大活动等方面积极奉献,践行了非遗保护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五)刘鹏,男,汉族,1964年11月出生,民革党员,北京石窝雕塑艺术学校校长,汉白玉雕传承人。完成了《中华石雕艺术园》等诸多文化工程,实施了“萌芽计划”和“智力扶贫计划”,推动汉白玉雕被评为北京市级非遗项目,并入选北京市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创办北京石窝雕塑艺术学校,推动汉白玉雕传承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

(六)李娟,女,汉族,1974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密云区文化馆非遗保护办公室主任。2018年以来,重点围绕“优化管理、提升形象、扩大传播、人才培育”四大主题,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扎下根,有创新,融得进,传得开”六项举措,撰写多篇非遗论文,作为主编之一参与多部书籍汇编工作,起草本区各项非遗制度,使本区非遗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七)黄文静,女,汉族,1982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北京市门头沟区文化和旅游局公共服务科科长。挖掘、整理多项濒危非遗项目,近年来,本区新增75项区级、3项市级、1项国家级非遗。组织策划非遗购物节、非遗设计大赛等品牌活动,推进实施“琉璃重生计划“,先后建立了京绣等5个非遗工坊,扶持京白梨栽培技术非遗项目深入新疆、西藏等地推动非遗赋能乡村振兴。

  • 编辑:吴丽文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