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衣不过丝棉,好听不过乱弹。”这是广泛流传于河北省临西县民间的一句口头语。
乱弹,产生于明正德与万历年间,因多供帝王观赏故称“銮坛”。后随大运河流传到临清(今临西),又因此剧兼容其他声腔,故称“乱弹”,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一提起乱弹,凡临西县年龄较大的人无不津津乐道,无不感慨满怀,无不记忆犹新。乱弹,这个随着大运河而生的古老剧种,400年来给临西人民带了无数的欢乐、滋养和慰藉。
清初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 秦优新声,有名乱弹者,其声甚散而哀。”
八旬高龄,但依旧精神矍铄,眼不花,耳不聋,身体健朗,一直活跃在传承临西乱弹的第一线,这位就是临西乱弹的传承人——郝一生(艺名小石头)。
“我14岁开始,就在本村乱弹戏班跟侯二臣学乱弹戏。先学乱弹唱腔,学会唱腔后,接着学乱弹戏。”郝一生老人说。
1956年,临清市成立乱弹剧团。1964年临清县西半部划归河北省成为临西县,“临清县乱弹剧团”划归临西县,更名为“临西县乱弹剧团”,后改为“临西县文工团”,郝一生参加了该剧团。
文革后文工团解散,郝一生回村后,不断应邀在四周围唱乱弹戏,或参加节日庆典和应酬红白事,一直唱乱弹至今。
临西乱弹历史久远,声腔独特,表演粗犷,在音乐的用律上采用“纯律”,其唱腔与伴奏之间“支声复调”的科学运用,在全国的其他声腔中也是独一无二的。
临西乱弹角色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主要曲调有“慢乱弹”“猛一碰”“一股头”“慢二股头”“快二股头”“大哭腔”“哭迷子”“起板”“原板”等四十余种,其道白和歌词都用普通话,伴奏乐器以唢呐、笙、月琴、笛子等管乐为主。
郝一生老先生轻咳一下嗓门,一段高亢悠远的唱腔,脱口而出。郝一生老先生虽已八旬,但是吐字准确,唱腔圆熟,末尾翻高以入笛,行腔声笛一体而悠扬。
临西乱弹其剧目丰富,形式鲜明,唱腔独特,风格古拙,以唱功为主。主要特点是以花腔见长,也叫花腔乱弹。
郝一生老先生擅长唱白脸和三花脸,扮演曹操、潘仁美、狄青、王莽、张飞、侯七、李冒等角色。经常参与演出《双打鱼》《反潼关》《李渊辞朝》《女驸马》等临西百姓喜闻乐见的乱弹剧目。
郝一生老先生现在不断应邀在唱临西乱弹,参加节日庆典和应酬红白事,一直唱乱弹至今。除了演出,郝一生老先生全身心投入到乱弹的保护和传承中,利用空闲时间凭借多年的记忆,在文化馆的帮助下整理了大量的乱弹剧本和曲谱。
“我现在走进校园为孩子们讲述乱弹知识;参加送戏下乡文艺活动,给老百姓带去欢乐;开展乱弹培训班,给学员传艺。就是为了能将乱弹发扬光大、传承开来。”郝一生说。
郝一生老先生为临西乱弹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并先后正式收馆陶谭金生、谭银生、谭六宝和本县秦白地秦玉兰为徒。现仍在为乱弹的振兴贡献着自己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