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也快到了,清华大学又要成为大热门了。作为几乎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梦中情校,都希望自家的娃在来清华参观一趟之后,能发奋图强,期盼着或许这里就是孩子梦开始的地方呢。不管是不是一厢情愿,我在清华大学对外放开后,也把它列入了带娃参观的日程。
我们是3月份进清华大学校园参观,整理的有些晚,所以照片里的校园还是早春时的样子。
预约的参观者统一从清华西门进,我们当天大约10点半到了清华西门,门口聚集了不少人。按照蓝色指示牌上的标注,不进校园只在大门口拍照打卡的在北侧队伍排队,南侧为预约人员入口。去的当天队伍挺长,不过走起来也很快,大约10分钟进去,赶在了上午11点校园停止进入前,下午13点校门会再开放。
从西门进去,沿着东西向的清华路走上不久就会遇到清华百年庆铜鼓雕塑,大理石基座上镌刻着"九州大同,明德以鼓"八个大字。正面是清华老校徽图案,上面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校训。继续前行,见到书山雕塑左转进入近春园遗址区。
近春园原为清咸丰皇帝做皇子时的旧居,再早些这里原为康熙皇帝的熙春园中心地带,清朝道光年间,熙春园分为东西两园,工字厅以西部分称近春园。
近春园内有一座小山丘,山丘之上是有一座典雅的仿古观景亭﹣﹣零零阁,它是00字班校友于1996年校庆时捐赠给母校的纪念建筑物。沿阁中旋转楼梯盘旋而上,可以饱揽清华秀色。
近春园四面荷塘围绕,此处便是朱自清教授的名篇《荷塘月色》中所描写的地方。夏天,慕名而来的游客都会前来寻找"荷塘月色"的胜景。沿着近春园水系走,对面近春园的临漪榭倒映水中,确实是皇家园林的感觉。
中午到近春园园区旁边的熙春园餐厅就餐,此处对所有人开放,主打淮扬菜,菜品非常可口。
熙春路的东侧便是以工字厅和古月堂为代表的昔日熙春园的遗迹了。虽然名曰"厅",其实是有着一百多间房间的院落群。由于院落前后两座大殿中以柱廊连接,俯视形如"工"字,故得名工字厅。大门正额悬挂着咸丰亲笔题写的"清华园"牌匾。
工字厅旁的小四合院,便是建于康熙年间的古月堂。门口的垂花门楣,是历尽百年劫难而保存至今的清代原物,更是难能可贵。这两处现在应该都是校领导办公场所了。
工字厅的北侧,被称作清华园的"园中之园"。荷塘之畔,垂杨山水之中掩映着一幢秀雅的古建筑,"水木清华"正廊为工字厅的后厦,正额的"水木清华"四字据信出自于康熙皇帝的御笔。
湖水北侧树立着朱自清汉白玉塑像,清瘦的先生凝望着湖中山水,与以他名字改的古亭自清亭相对。
后方是另一名人闻一多先生的闻亭。亭下不远处是闻一多的雕像。雕像后的黑色大理石墙面上镌刻着他的名言:“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继续往东就到了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群区域,建筑风格也从中国皇家园林转变成了欧式西洋古典风。
清华建校之初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二校门为清华最早的主校门,始建于1909年,是清华园内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被认为是清华大学的象征。这是一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门楣上书刻有清末大学士那桐的手迹"清华园"三个大字。1933年,校园扩建,园墙外移,有了新的大门(今日的西校门),此后,这座最早的校门就被称之为"二校门"。
清华学堂为清华大学建校初期兴建的首批主体教学建筑之一,始建于1909年。整个建筑青砖红瓦,坡顶陡起,深具德国古典风格,门口"清华学堂"匾额同为清末重臣那桐手书。
清华大礼堂始建于1917年9月,与二校门隔大草坪相望,是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群的核心,清华早期四大建筑(大礼堂、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之一。平面呈正十字形,采用古城堡风格的大圆顶。门前四根汉白玉爱奥尼克式石柱。
位于礼堂前大草坪南端的古典计时器﹣﹣日晷,是1920届学生毕业时献给母校。下部底座镌刻着1920级的铭言"行胜于言"的中文及其拉丁文译文。
清华早期建筑多为红砖青瓦、铜门钢窗,而且精雕的梁柱、恢宏的穹拱等欧式古典建筑的元素尽含其中,现在它们都已经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清华大学的参观区域基本就是以上部分,其它主要为学生教学区和住宿区以及家属区,学校是不建议参观的,不过既然来一趟,做到不打闹喧哗,可以带孩子再去打卡一个蒙民伟人文楼里的“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之前专门写过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