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俊霞,国家级非遗项目“保定老调”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5岁考入安国县剧团,出师后一直是剧团的主要演员,主攻小生、老生,反串青衣、花旦、彩旦,其特征为嗓音洪亮,背功嗓和二音嗓运用自如,字正腔圆,戏路宽阔、唱腔优美、表演逼真,全面继承和发扬了安国老调的多种唱腔。
“做饭离不开锅灶,听戏离不开老调”,一句民间俗语体现了保定老调在保定人心中的分量。
保定老调也称老调梆子,俗称老调,起源于白洋淀一带的民歌俗曲河西调,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早期老调行当以生、净为主,而生、净两行又是分行不分腔,同唱老生调,所以这个剧种最初称为“老生调”,即后来的“老调”。
保定老调的唱腔雄浑宽厚、粗犷高亢,给人一种深沉凝重、威严雄壮、气势恢宏的感觉,具有典型的中国北方那种忠肠烈骨、慷慨悲壮的民族特质。唱腔为板腔体,男女分腔。板式有“二板”“头板”“三板”“回龙”“拨子”等十余种,曲牌六十余个,锣鼓经五十余个。
相较于国粹京剧的细腻柔美,扎根于民间的老调,融汇了保定特有的风土民情和人文特点,唱腔质朴健朗、粗犷豪放、高亢激越,剧目多群戏、袍带戏,尤其擅长表现燕赵大地忠臣良将、慷慨悲歌的风骨传奇。也因此,老调成为冀中一带观众喜爱程度仅次于河北梆子的第二大剧种。
近年来,保定老调精品创作成绩斐然,走出了一条地域特色与时代特色相统一的戏剧精品创作之路。自2018年以来,该团创排了大型老调历史剧目《燕赵风骨关汉卿》、大型扶贫题材现代戏《春到龙泉庄》,复排了《直隶总督唐执玉》《金鳞记》《劈山救母》等剧目。这些剧目注重从地域资源和时代生活中提炼主题,潜移默化地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受到业内专家和普通观众的一致好评。
1982年以后贾俊霞老师开始授徒传艺,带徒弟二十余人。1993年退休后,一直随市内各艺术团体演出并辅导学员,积极参加各种非遗展演活动。
2020年捐献了自己手抄的老调剧本给保定市博物馆,成为博物馆的重要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