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鉴非遗技艺,领略指尖上的文化精髓

  • 2024-08-13 15:29:00
  • 北京旅游网综合

北京的非遗技艺凝聚着先辈们无尽的智慧与超凡的创造力,它们绝非仅仅是艺术的薪火相传,更是历史与文化的坚实见证。当我们迈入非遗技艺的领域,仿若推开了一扇通往昔日的神秘窗口,得以深深领略那些被漫长岁月尘封已久的精彩。

燕京八绝

燕京八绝,是指金漆镶嵌、花丝镶嵌、景泰蓝、牙雕、玉雕、雕漆、京绣、宫毯这八项北京地区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它们充分汲取了各地民间工艺的精华,在清代均开创了中华传统工艺新的高峰,并逐渐形成了“京作”特色的宫廷艺术。

金漆镶嵌

中国漆器有8000年的悠久历史,北京金漆镶嵌到元代已经趋于成熟,清代内务府造办处下设42作中专门设有“漆作”。金漆镶嵌是一种传统漆艺,历来为皇家所用,以木胎成型、漆,然后在漆底上运用镶嵌、雕填、彩绘、堆古罩漆、刻灰、平金开彩、断纹、刻漆、罩漆等装饰技法。产品主要有屏风、车、轿、仪仗及皇室、贵族所用的日用家具和器具及各种装饰摆件。清王朝灭亡后,这门原本主要为宫廷服务的漆器工艺传向民间。

花丝镶嵌

花丝镶嵌,又叫“细金工艺”。它是用金、银等材料,镶嵌各种宝石、珍珠,或用编织技艺制造而成。花丝镶嵌分为两类:花丝是把金、银抽成细丝用堆垒、编织技法制成工艺品;镶嵌则是把金、银薄片锤打成器皿,然后錾出图案,镶以宝石而成。

景泰蓝

景泰蓝也称“铜胎掐丝珐琅”,因其釉料颜色主要以蓝色(孔雀蓝和宝石蓝)为主,又因其最初兴盛于明景泰年间,故称为景泰蓝。景泰蓝最后一个繁荣期便是乾隆时期。当时烧制大型景泰蓝的技术迅速提高,数量品著增多,高大的屏风、宝座,技术高、难度大。用掐丝珐琅工艺仿制瓷器,是一种新的表现形式。铜胎掐丝珐琅制品的造型和纹饰,借鉴其他工艺门类是比较普遍的。

牙雕

牙雕旧时又被称为”皇家工艺“产品主要作为皇家贡品。北京牙雕以仕女、老人、佛像、器物、花卉等见长。同时,北京牙雕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作品出现了组雕或群雕等形式,雕刻技法上也吸取了多种表现形式,综合运用圆雕、浮雕和镂空雕等技法。这为大型牙雕艺术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条件。

玉雕

玉雕在我国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史,在漫长的工艺发展历程中,明清时期,玉器开始形成了固定的流派即南玉作、北玉作。南玉作以苏州、扬州为中心,北玉作以北京为中心。清中期,大批南玉作能工巧匠来到北京,形成了集两家之长,融南、北玉作之美的北京玉器。

雕漆

雕漆使自隋唐,是北京特有的工艺。清代的雕漆工艺纹样更加细腻华贵,往往集绘画、雕刻和漆饰工艺于一身,创作出了难得的精品。雕漆有金属胎和非金属胎两种,前者是珐琅里,后者为漆里。雕漆的颜色有红、黑、黄、绿等多种色彩,其中以红为主,所以雕漆又叫”剔红“。

京绣

京绣是较早产生的刺绣派别之以北京为中心,辐射河北、天津等周边省市地区。北京刺绣虽然出自北方民间,但在清代,尤其是清末民初,受苏绣影响很大,另外还受到湘绣、粤绣、蜀绣的不同影响,因而京绣在近代博采众家之长,一度成为众家之首。在历史上大量京绣主要供奉宫廷帝王侯爵服饰之用,因而京绣又被称为宫绣。

宫毯

北京手工织毯制作历史悠久,工艺考究,图案丰富多彩,因为过去曾是皇宫专用的御用品,所以又叫宫毯。宫毯的制作分为设计、编织、片剪和整理四大工序。工艺师设计出织毯的花纹图样后,还要将它按照织毯的尺寸放大,并用不同符号标识出不同颜色的毛线。然后按照图样以经线、纬线交叉的方法将一根根毛线编织成片。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精美的织毯就一点一点地成型了。

京剧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京剧起源于清乾隆年间,以四大徽班进京献艺揭开了200多年波澜壮阔的中国京剧史的序幕,在发展演进中,融合了秦腔、汉调的剧目、曲调和表演等方面的优势,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的精华,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国粹之一,被誉为“东方戏剧的明珠”。

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京剧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簧、西皮为主要声腔。京剧伴奏分文场和武场两大类,文场以胡琴为主奏乐器,武场以鼓板为主。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杂、武、流等行当,后三行已不再立专行。各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唱念做打的技艺各具特色。京剧以历史故事为主要演出内容,传统剧目约有一千三百多个,常演的在三四百个以上。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精神,通过多元艺术形式展示了中国历史、文化和传统。京剧也是一种独特的戏剧形式,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以唱、念、做、打为基本表现手法,借助丰富的剧目展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同时也带来了别具一格的独特韵味。

京剧艺术博大精深,优美的唱腔,华丽的服饰,端庄大气且内涵丰富的表演,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有艺术之美,而唱戏人的守规矩和不屈的精神,更是让人折服,值得后辈与传承。

北京皮影戏

中国皮影戏源远流长,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剪制形象并借灯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在宋人的笔下,皮影戏的完成只需要一个简单的戏台,在光影的借助下,灵活的手指在幕后用木杆操控影人,讲述人世百态和妙趣无限的故事。

皮影戏影人均为侧影,分为头、身、四肢等部分,头部戴有盔帽,身体和四肢均有服饰。制作过程一般是先将牛皮或驴皮、羊皮刮去毛血,加工成半透明状后再刻制上彩,涂油彩后用火砖烘烤压平即成。在演出时表演艺人先将影人的头插于身部,身与四肢相接,同时在身部和两手安上三根竹扦。除了影人之外,还需要砌末道具和景物造型来配合表演。这些道具主要为影窗和油灯,影窗俗称“亮子”,以白纸作幕,一般高3尺、宽5尺,最高不超过4尺、宽不过6尺。油灯用来映射影人和表演动作。

北京皮影戏是中国皮影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流派,分为东、西两派,东派消亡甚早。而说起北京皮影,不得不提北京皮影剧团。剧团在北京西派路家德顺皮影班社的基础上于1957年组建成立,传承了北京西派传统的皮影艺术,2008年“北京皮影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如今北京皮影剧团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保护单位,始终默默地传承着这门流传千年的古老艺术。

老北京沙燕风筝制作技艺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说起北京的风筝,首屈一指的就是扎燕风筝。它的工艺融民间文化、宫廷艺术、南北扎制技法的精华于一体,造型被赋予人格,既有健壮如男子的肥燕、窈窕如淑女的瘦燕、恩爱似夫妻的比翼燕,也有代表婴儿、孩童和青年的雏燕、小燕、半瘦燕。

扎燕风筝,即北京人俗称的“沙燕”,是北京风筝流派之一。它的造型是北京居住的一种燕子演化而成。“沙燕”的头是燕子头的平面变形,它的眉梢上挑,两眼有神,被赋予人格化的感情,再加上那对剪刀尾巴,使人看上去就会想到燕子。

做一只沙燕风筝的工序十分考究,分为扎、糊、绘、放四道工艺,每道工艺又包含若干小工序,大大小小加在一起共有20多道,制作出的风筝,色彩鲜明、线条醒目,好起又好飞。

“扎”即要达到对称,左右吃风面积相当,风筝的骨架需要选竹、劈竹、弯、削、接五个步骤完成,竹子是制作风筝骨架的主要材料。“糊”要保证全体平整,干净利落,纸或绢为一般传统风筝的制作材料,着色鲜艳亮丽,更能体现中国风筝的魅力。“放”即要依据风力调整提线角度。

北京扎燕风筝不仅精致,而且蕴含很深的吉祥文化寓意,如金玉满堂、三多九如、百福骈臻、学足三余、蛱蝶寻芳等。2008年,以费保龄为代表的北京扎燕风筝被列入第二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又册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编辑:王静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