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今雨轩位于中山公园内坛的东南角。它不仅是一家老字号茶社,也是一处重要的革命旧址。
这座建筑有歇山式屋顶,红砖墙,黑筒瓦。它几乎和公园同龄,是1915年营建的。建成后作为饭庄和茶社经营,茶点、西餐都很有名,为公园平添了烟火气。“当年,公园里的茶社不止这一家,还有春明馆、长美轩、四宜轩等,定位不太一样,数来今雨轩最高档。”盖建中说。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来今雨轩成为各界名流雅集之地,鲁迅、老舍、梁实秋、张恨水等文人墨客都是老主顾。“如果穿越到民国,会发现来中山公园聚会的各界名流破了次元壁。”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公园北京》作者林峥说,她翻阅了很多文献和胡适、徐志摩、梁林夫妇等名人的书信,发现他们在来今雨轩的聚餐会多是采取AA制,“中山公园和来今雨轩相当于知识分子的公共空间,发挥了19世纪维也纳咖啡馆的功能。”
不少中国共产党早期人士,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也常相聚在这里,阐述政治主张。李大钊的著名演说《庶民的胜利》,就是在来今雨轩门口发表的。
后来,茶社关闭多年。2020年3月,来今雨轩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之一,古建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紧锣密鼓修缮,内部重新布展,并面向公众开放。
恰在这时,中山公园提出了独特的布展思路——“展用一体”。也就是将展示与使用功能相结合,既以展览呈现革命历史,又还原茶社的经营服务。盖建中告诉记者,“展用一体”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搞经营赚钱,而是让参观者能够沉浸式地体验当年的场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意义。当然,这也是为了满足市民的念想:“很多人都对来今雨轩的招牌菜念念不忘。闭馆那些年,总有人在茶社门口徘徊,问我们什么时候重张?”
记者踏访来今雨轩时,正是一个游客相对稀少的工作日。一楼大厅是一间茶社,摆十余张榆木方桌,铺乌木地板,镶嵌八瓣梅图案的老花砖。11时刚过就几近客满,食客们轻声细语交谈,并不嘈杂。
重张之初,大厅只有九张方桌,后来在参观者的强烈要求下,才又增加了几张。来今雨轩张罗茶水、点心,其目的虽然并非大搞经营,但也着实费了许多心思。
菜单上的餐品少而精致,有小菜拼盘、豌豆黄、西点,8元一个的冬菜包子更是每桌必点。就拿冬菜包子来说,经营方请来了大师傅,按文献细细复刻:以瘦肉末和四川冬菜入馅儿,面皮松软雪白有嚼头,总体是甜咸口的。包子的外形也很有特点,个头大,状如鸟笼,手工捏褶26个。
在来今雨轩的二楼,常年设“少年中国学会”和“文学研究会”两个展览,有实物及复制品、肖像照片。“今天带孩子来参观,才了解到少年中国学会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这么多人才。”一位游客说。
最近,随着中轴线申遗成功,中山公园又迎来了游园高峰。走过110年岁月,这座市民公园始终以市民为核心,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