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芦制盐技艺
非遗类别:传统技艺
非遗级别:市级-第三批
保护单位:滨海新区
所属地区:天津市-滨海新区
项目简介
塘沽盐场位于渤海湾畔,海河入海口两岸。这里是著名的“长芦盐”主要产地之一,地理条件得天独厚,生产海盐历史悠久,是国家制盐行业的重要产地之一。长芦海盐生产,分布于山海关到山东老黄河入海口处,统为长芦盐区,所产海盐均称“长芦盐”。据史料记载:春秋时已开始在渤海沿岸设灶煮盐。西汉时,泉州(天津武清区杨村镇西南)、章武(河北黄骅市西北)等地设有盐官。魏文帝时,沧、瀛、幽、青四州傍海煮盐。元代长芦盐区设有22场,丰财场是其一。当时普遍为煎煮制盐法,此法工艺落后,产量少,耗薪多。明朝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长芦盐区初试滩晒。丰财场改煎为晒始于清顺治年间,经过70多年煎晒并行,到雍正初年全部废煎为晒。长芦盐区滩晒法制盐在明朝嘉靖初年(公元1522年)试晒可行后,经历了明朝中后期到清朝初中期的晒煎并行,清末、民国、解放初期的全部滩晒(平晒),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平塑(塑苫结晶)结合三个时期。丰财场到雍正初年全部改为滩晒。滩晒制盐技术和设备长期以来是“老浅短”的结晶工艺、原始的盐田和简单的生产工具。这种盐田规模小,结构零乱,没有抵抗降水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下,原盐产量低,质量差。
解放后,党和政府在领导生产的同时,发动职工进行技术革新,支持企业进行“双革”创新扩大生产。塘沽盐场在1956年至1960年大规模扩建,先后建成14号至17号汪子、第一制卤区、1至6单元、第二制卤区、第五分场。1960年正在建设的新河盐场(也称第六分场)因“三年困难时期”奉令下马。1960年底有盐田272平方公里,比1949年的121平方公里扩大了1.25倍,成为全国第一大盐场,生产不断发展。到1959年,原盐生产能力达到184.7万吨,实产111.79万吨。1984年至今,由于开发区、保税区及滨海新区建设占地的影响,制盐面积逐年减少。至1989年末原盐生产能力为115.83万吨,实产130.73万吨。2011年底盐田面积减少到180平方公里,产值却突破14亿元,位居我国海盐行业产值第一。
古代盐业生产虽然异常艰苦,但由于关系国计民生,历来受到朝廷和达官贵人的极度关注,同时,盐文化也获得了广泛传承。塘沽盐场位居国家第一大盐场多年。历史上曾为天津的经济繁荣,漕运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被誉为“全国数长芦,长芦数塘沽”。今天,作为我国海盐化学工业的基地,在国民经济中仍然显示着其支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