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北京文艺之旅,打卡校园里的“国家级”博物馆

  • 2024-08-22 10:00:00
  • 北京旅游网综合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博物馆是高校进行艺术传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之一,是大众身边的艺术殿堂。让我们共同走近北京高校这三所“国家级”博物馆,感受历史文化的脉动,感悟艺术之美,传递艺术之火。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国家一级博物馆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位于清华大学校园东区,由瑞士设计师马里奥·博塔主持设计。整座博物馆占地1.5公顷,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展厅总面积达900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的高校博物馆。

早在1926年,清华大学就创办了考古陈列室;1999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项目正式启动;2016年,博物馆落成并正式开放。

艺术博物馆馆藏丰富,现有书画、织绣、陶瓷、家具、青铜器和工艺杂项等七大类藏品,共计2万余件。其中,不乏历代名家精品力作,数量和质量在高校博物馆中均属上乘。

艺术博物馆以“彰显人文、荟萃艺术,精品展藏、学术研究,内外交流、资讯传播,涵养新风、化育菁华”为方针,依托清华大学多学科优势,致力于促进艺术学科发展,加强艺术学科与理、工、人文等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荟萃各类优质人文艺术资源,为培养创新人才和全民美育服务。

2020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入选第四批国家一级博物馆。这是高校博物馆首次晋级国家一级馆,在中国高校博物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具有开创性的里程碑意义。这里是广大师生和社会公众近距离接触中国乃至世界灿烂文明和经典艺术的重要场所,是清华大学的一张亮丽名片,也为北京市增添了一座风格独特的文化艺术殿堂。

至2024年6月,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已接待海内外观众350多万人次,成为中国高校开展艺术传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之一。未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会将互动投影、数字沙盘、VR、AR等科技元素注入展览中,举办更加丰富多彩的活动,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大学博物馆,更好地服务社会、向美而行。

参观信息

地址:海淀区清华园1号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馆,16:00停止办理会员手续办理),逢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展览信息

1.《几何:赵大钧绘画实践的基本线索》

展览时间:2024年7月16日-2024年10月16日

展览地点:四层14号展厅

展览简介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赵大钧先生(1937-2023)开启了他称之为“我的现代主义”的绘画实践。这位生命横跨几个时代的艺术家的生涯,是以与周遭的艺术现实和中国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的碰撞为前提展开的,他毕生坚持的带有强烈反思精神的创作方法为我们理解中国现代主义的形成路径和历史动力提供了重要文本。本次展览以“几何”为题,通过这一同时具有视觉含义和思想含义的概念,首次尝试勾勒出这位中国现当代艺术中尚未被充分认识的重要先行者绘画创作的基本线索,分析他在此地与超越此地的张力之间所作出的工作。几幅尘封数十年的、从未在公开展览中出现过的素描出现在此次展览中,以这批素描之中的两幅即《力士》(1978)和《鲁迅先生像》(1978)为起点,展览将呈现赵大钧先生绘画实践中两个交缠的路径。

2.《回到何地:1993年之后的王广义创作草稿》

展览时间:2024年7月16日-2024年10月16日

展览地点:四层7、8号展厅

展览简介

王广义(1957- )跨越四十年的艺术实践一直以“思想”的形式出现,形成一种连贯、完整且充满起伏波动的“思想”势态。这一“思想”与人文主义、理性主义、观念主义的方式都保持了距离,呈现出一种无乡的、无指向的开放面貌;它不以系统化的哲思面貌出现,而是基于他对身处语境内部与外部的一系列观察展开的一种去个性化的、不断颠覆价值主义的实践。展览通过呈现王广义1993年首次参与一系列全球展览后至今完成的全部创作草稿,揭示其“思想”流变的过程,审视艺术家如何依靠“思想性”想象地言说个体与世界的关联。

3.《萌生:从齐白石到黄永玉》

展览时间:2024年7月10日-2024年11月30日

展览地点:三层展厅

展览简介

2024年适逢齐白石先生诞辰160周年,黄永玉先生诞辰100周年,两位艺术家同为湖南人,诞辰相差一个甲子,藉此纪念,藉此致敬。本展以齐白石、黄永玉先生的艺术作品为主,集结任伯年、虚谷、王梦白、徐悲鸿、祝大年、吴冠中等20位古今名家的经典作品,同时精选厐均、金宇澄、魏小明、徐累、赵半狄、周春芽等15位当代艺术家的代表作,馆藏部分更是涵盖了绘画、雕塑、织绣、陶瓷、金工等诸多门类的精品。270余件展品以 “森山漫录” “平安物语” “闲情散记” “池趣琐话” “海天麟爪” “梦游吟草” 六个单元为场景线索,每个单元的前两个字落脚于抑或现实抑或虚幻的动物生存空间,后两个字以不同文体象征相应的存在氛围。其中“池趣琐话”展区聚焦齐白石先生,在六个单元之外特别设立X展区,聚焦十二生肖与黄永玉先生,并行艺术作品的脉络和文化溯源的脉络。

4.《茫父不朽:一代通人姚华艺术展》

展览时间:2024年4月10日-11月10日

展览地点:四层10号展厅

展览简介

姚华(1876-1930),字重光,别字一鄂,号茫父,别署莲华盦主,贵州贵筑(今贵阳)人。我国著名诗人、学者、教育家、文学家、金石学家、书画家和戏曲理论家,被誉为一代通人,于颖拓、刻铜、笺纸等艺术形式皆有特别贡献,被鲁迅、郑振铎、陈叔通、郭沫若等人所盛赞。姚华是贵州近现代十分重要的文化先贤,也是清华大学初创时期清华学堂的国文教员。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与贵州省博物馆联合策划的“茫父不朽:一代通人姚华艺术展”,旨在通过大量珍贵书画、文献、碑拓、刻铜、笺纸等实物,比较全面地呈现姚华在诗词、书法、绘画、考据、篆刻、写铜画笺等领域的杰出才能与贡献,以期使观众了解一位才艺出众、立体饱满的茫父先生。

5.《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

展览时间:2024年5月18日 – 2024年10月31日

展览地点:二层展厅

北京印刷学院中国印刷博物馆

国家一级博物馆

中国印刷博物馆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印刷专业博物馆,是反映人类印刷出版文化、我国典籍记载传承工艺的知识殿堂,全面展示了中国印刷术的起源、发明和发展过程。1996年6月1日,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 。

博物馆总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展陈面积约6000平方米,‌设有中国古代印刷展厅、‌世界近现代印刷展厅、‌印刷设备馆、‌数字展厅及临时展厅等。‌馆内藏品丰富,‌包括有历史价值的陶器、‌经书和古、‌近代的字模、‌铅字、‌印刷设备等。

观众在此可以鉴赏到闻名于世的唐代卷轴装《金刚经》、南宋精刻本《春秋经传》、元代王祯发明的转轮排字盘,以及从1932年淞沪战争中被日本侵略者炸毁的商务印书馆废墟中抢救出来的手扳架印刷机、晋察冀日报社使用的马背上的印刷机等。

中国印刷博物馆先后获得"优秀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荣誉,现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20年,入选第四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参观信息

地址:大兴区黄村兴华北路25号

开放时间:9:00-17:00,周一闭馆

常设展览

1.《中国古代印刷——印刷文明的东方传奇》

中国古代印刷展厅位于博物馆一楼,以图片、文字说明和实物展示了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至清代,我国古代印刷术起源、发展、传承及传播的历史过程,阐述着印刷文明的东方传奇。

古代印刷术起源部分主要介绍印刷术起源的要件:文字与纸张,了解文字发展脉络及文字载体的演变。展示了从8000年前的刻划符号到魏晋南北朝时拓印、捺印技术。古代印刷术发展部分为博物馆陈列重点部分之一。观众可以鉴赏到闻名于世的唐代卷轴装《金刚经》;镇馆之宝《春秋经传》、《安民告示》;复原的宋代毕昇发明的胶泥活字;元代王祯发明的活字转轮排字盘。向观众展示中国不仅是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国,同时还是活字印刷术、彩色印刷术的发明国。观众还能亲自进行雕版印刷操作。印刷术的传承部分重点介绍了与印刷术相关的世界文化遗产。传播部分重点通过沙盘展示我国印刷术外传路线,讲述我国惠及世界、大公无私的印刷精神。

2.《世界近现代印刷——印刷技术的东西互鉴》

本展厅分为近现代印刷技术的传入与发展、中国近现代印刷业的兴起与发展、印刷与当代生活三个单元,展现中国发明的印刷术与近代西方印刷技术在19世纪对接、交融、互鉴的历程,展现世界印刷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同时展示数字印刷、绿色印刷、网络印刷等新概念、新技术。

3.中外印刷器材展

印刷设备馆位于博物馆地下一层,面积约2200平方米,于2001年4月建成。馆内展出了自1865年以来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多种型号的印前、印刷和印后加工设备。这些设备,由国内外印刷界捐赠,有些设备目前已十分稀少。其中包括早期的手扳式铁制印刷机、铅字铸排机、手动照排机等,世界仅存的一台由美国米力公司于1926年制造的重达45吨的双全张双色胶印机,1892年奥地利生产的石版印刷机。

诸多机械静静地陈述着印刷术变革的历史。从这些机械上我们可以触摸到历史足迹,我们可以感悟前人的智慧和汗水。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

国家二级博物馆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是国内首家集“传媒文物收藏、传媒实物展示、传媒史学研究、传媒文创教育、传媒体验服务”五位一体的传媒综合类博物馆,它的建立填补了我国博物馆类别和传媒行业两项空白。2020年,传媒博物馆入选第四批国家二级博物馆。

传媒博物馆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同时借助多媒体、半景画、全景画等展示手段,体现了传媒行业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使展览专业性与趣味性兼具,寓教于乐。

传媒博物馆下辖广播、电视、电影、传输四个分馆,展览面积约3000平米,形成“四馆七厅一条传媒科技走廊"展览格局,重点展现国内外广播电视电影事业从诞生,发展到崛起的重要历史节点,凸显“红色基因、历史传承、底蕴深厚、史料详实、时代变迁”,办有思想的传媒博物馆的建馆理念,它标志着我国文博领域一个独具特色的传媒新地标的诞生。

目前,传媒博物馆拥有馆藏藏品12000余件,其中文献档案图片1000件、音视频影像资料4000件、传媒文物7000件。计划建立囊括广播馆、电视馆、电影馆、传输馆、印刷馆、动漫馆、广告馆、口述历史馆、传媒体验馆、传媒教育馆等10个分馆博物馆群落。各分馆将借助“珍贵历史文献、图片、实物、多媒体呈现技术等手段,从不同角度诠释国内外传媒领域的历史演进,感受社会的变迁,通过互动体验项目使得展览更具专业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和前瞻性。

参观信息

地址: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中国传媒大学45号楼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6:30 (16:00停止入馆),周末、法定节假日以及寒暑假闭馆。

陈列展览

1.广播馆:中国广播的诞生和发展

广播馆通过世界广播的诞生与发展、中国现代广播事业的创建、新中国广播事业的奠基立业、中国广播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四个章节对中国广播事业诞生、成熟和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行展示。

2.电视馆:中国电视的兴起与变革

电视馆通过世界电视的诞生与发展、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和初步发展、中国电视事业的全面崛起三个单元介绍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与变革。

3.电影馆:中外电影百年历史变迁

电影馆运用对比陈列的方法,以时间轴为序,将同一时间点附近发生的世界和中国(包括大陆和港澳台三地)电影历史上最具代表性和节点意义的突出事件进行比较展示。充分运用实物、图片、档案、音视频资料,辅助少而精的文字,勾勒出中外电影艺术的百年发展简史,将中外电影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人物、影片及电影技术的重要革新一一呈现。

4.传输馆:发射传输技术的革新历程

传输馆主要以展出传输设备为主,将广播、电视发展过程中所使用的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发射机以及重要的仪器设备作为主要展品。以传输设备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向参观者系统地展现传媒发展过程中传输设备的发展演变。同时,利用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段以及先进的高科技手段,让参观者参与到展览过程中,不但看到传输设备的发展脉络,还能感受到传输科技的提高。

  • 编辑:吴丽文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