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长明 喜乐安宁——藁城宫灯

  • 2024-09-24 15:12:00
  • 河北文化旅游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琳琅满目的灯笼象征着圆圆满满、喜庆吉祥,在中秋节、春节、元宵节中,各式各样的灯笼是毫无疑问的“氛围担当”。而宫灯在中国有上千年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靓丽符号。

“中国宫灯看藁城,藁城宫灯出屯头。”藁城宫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始于东汉、盛于隋唐,因进贡宫廷故名“宫灯”。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的梅花镇屯头村,有一个被誉为“中国宫灯第一村”的地方,这里不仅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宫灯的摇篮,更是藁城宫灯传承人白会平坚守与创新的舞台。一入屯头村,大红灯笼挂满枝头,大大小小的宫灯厂星罗棋布,来来往往运灯笼的车辆穿梭如织,一派繁忙喜庆景象。

缘起:三代匠心,薪火相传

白会平,一位年近六旬的宫灯制作大师,自小便与宫灯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家族三代人都在制作宫灯,这门手艺在白家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了一种信仰和使命。白会平的爷爷、父亲,把人生的大部分时光都倾注在了宫灯这门手艺上。他从16岁正式开始做宫灯,如今已经40多年,挖竹篾、洗竹竿、打磨、雕刻、钻座眼儿、拢形、装饰……56道工艺,一道都不能出错,每天重复着选材、雕刻、打磨、画图等繁琐而细致的工序。那时的宫灯制作全靠手工,辛苦异常,但白会平凭借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精湛的技艺,逐渐在行业中崭露头角。

巅峰:红灯笼映天安门

白会平的宫灯制作技艺终于在1997年迎来了高光时刻。那一年,香港回归祖国,他亲手制作的一批大红灯笼被挂上了天安门城楼和国家博物馆等重要地标建筑,为这一历史时刻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白会平依然激动不已:“回归仪式开始前,领导叮嘱我们不能有丝毫闪失,直到所有灯笼如约亮起,我才真正放下心来。”这次经历不仅让他名声大噪,更坚定了他传承和发展宫灯文化的决心。

引领:协会成立,产业振兴

2005年,藁城区委、区政府牵头成立了藁城宫灯协会,白会平担任会长。他深知,只有团结全区的宫灯企业和艺人,才能共同推动产业的繁荣发展。在他的带领下,协会不仅组织老艺人、生产大户研究改进工艺,还发明了挖篾机、洗竿机等专用机械,实现了半机械化生产。如今,屯头村的宫灯制作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年产值高达15亿,占据了中国灯笼市场的80%份额。

创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在保持传统宫灯外形及制作工艺的基础上,白会平和他的团队不断进行创新。他们加强与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大专院校的合作,拟成立宫灯研发中心,在灯笼的声、光、电、造型等领域开展联合研究。近年来,藁城宫灯将现代科技融入传统工艺中,不仅提升了宫灯的质量和质地,还开发出了纸雕宫灯等新产品。这些创新不仅让宫灯更加美观耐用,也让这一传统手工艺品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传承:匠心独运,后继有人

尽管宫灯制作已经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但白会平依然坚持亲手制作一些宫灯。他说:“手艺人不能丢了传统手艺和勤劳致富的精神。”在他的带动下,屯头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地加入到宫灯产业中来,他们不仅继承了老一辈的精湛技艺,还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创意。白会平欣慰地看到,宫灯传承后继有人,这一古老的手工艺将在他们的手中继续发扬光大。

结语:宫灯照亮未来

白会平用一生的时间诠释了“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深刻内涵。他不仅是藁城宫灯的传承人,更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在他的带领下,藁城宫灯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了重要地位,还远销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白会平和众多宫灯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藁城宫灯将继续照亮世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 编辑:王思源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