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画中游”

  • 2024-10-23 18:03:00
  • 北京乐游

“画中游”,为颐和园核心景区之一,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位于万寿山西侧阳面,地势高敞,视野开阔,山石叠积,松柏成林,景观对称,层次分明。“画中游”建筑群,主要由澄辉阁(今“画中游”楼)、爱山楼、借秋楼、石牌楼、画中游(堂)和游廊等组成。

“画中游”,据《颐和园趣闻》记载: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筹备崇庆皇太后60大寿庆典,以京西瓮山及山前水泊为基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大兴土木,修建清漪园(今颐和园)。建成后,乾隆皇帝泛舟昆明湖,发现佛香阁西侧山坡空旷,景致不够协调,便动起修建一组景观弥补缺陷的念头,但工程师设计的图纸(模型),乾隆皇帝无一满意。正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天晚上乾隆皇帝梦见一鹤发童颜老寿星,带着一对童男童女前来拜访,童男童女各持一幅画,画中亭、台、楼、阁、堂、廊错落有致,松柏、翠竹种植其间,一步一景,景致如画,美妙绝伦,乾隆皇帝大悦,吟道:“金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飞水自流。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远至湖北三千里,近到江南十六州。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画中游。”梦醒之后,立即找来画师画出梦中见闻,画出来之后乾隆皇帝越看越喜欢,即兴赐名“画中游”。

“澄辉阁”,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画中游”楼,民国之前一直叫澄辉阁,位于建筑群最南端,是“画中游”的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上下两层八角阁形式,上层楼阁,空透开敞,远眺三方,青山塔影,堤岛湖泊,构成一幅幅深远迷蒙的美景画框,从中透视,如游画中。

“澄辉”为清光之意,即水静而清,闪耀光彩,典出南朝宋谢庄《月赋》“升清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乾隆皇帝多次寻游至此,从乾隆十九年(1754年)至五十八年(1793年),共题诗16首,赞美这里的优美景致,如《澄辉阁》《题澄辉阁》等,乾隆四十年(1775年)《澄辉阁口号》诗曰:“天水澄辉亦有时,冰鱼未负那言斯。凭栏高阁如相谓,此景何妨稍待之。”所以,澄辉阁二楼应该也是乾隆皇帝当年来的最多赏景最多的地方,今天这里备受游客青睐,争相过一把皇帝瘾,一睹颐和园东、南、西三面风光。

“画中游”堂,位于建筑群最北端,“画中游”典出自唐代王维《周庄河》“清风拂绿柳,白水映红桃。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御制诗《初夏万寿山杂咏》赞曰:“层楼雅号画中游,四面云窗万景收。只有昆明太空阔,破烟几点下闲鸥。”

“爱山楼”,位于“澄辉阁”东侧,坐北朝南,对称布局,形制与西侧“借秋楼”相同,前后有游廊。“爱山”,即喜爱青山,典出晋代陶渊明《归田园居五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御制诗曰:“楼对西山号爱山,玉屏展处镂孱颜。帝京八景名诚副,咏以易思获以艰。”

“借秋楼”,位于“澄辉阁”西侧,与“爱山楼”对称布局。“借秋”即借得秋意,典出宋代陆游《小轩夏夜凉诗》“遥夜帘栊已借秋,阑干星斗挂檐头。”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御制诗《借秋楼》诗曰:“窗挹波光庭种楸,一天飒景在高楼。履霜早是羲经著,底事循名更借秋。”

“石牌楼”,位于澄辉阁与画中游堂,坐北朝南,两柱一楼式,非常精美。牌楼正脊南北雕有二龙戏珠图案,东西两头有吞脊兽,戗脊上有蹲兽,筒瓦滴水檐椽,椽下为冰盘檐、斗拱梁枋。立柱南北为二组抱鼓石,抱鼓石和立柱均为整石雕刻,立柱南北分别雕有楹联,均为乾隆御笔题书。南额为“山川暎(yìng)发使人应接不暇”,对联为“幽籁静中观水动,尘心息后觉凉来”;北额为“身所履历自欣得此奇观”,对联为“闲云归岫连峰暗,飞瀑垂空漱石凉”。大概意思是表达身处“画中游”,目光所及,山水如画,美不胜收,清凉爽朗,飘然若仙的的感受。

“石牌楼”,工艺繁缛,不惜工本,还雕有各种缠枝花卉、高士携琴访友等诸多纹饰,为颐和园内唯一石牌楼,与北海公园“濠濮间”石牌楼几乎相同(见5月9日《小乾坤 大世界》),只是更为精美绝伦,是为乾隆皇帝表达对生母崇庆皇太后,想到且要做到的孝顺、孝敬和孝心的一座石牌楼。

  • 编辑:玄贞伟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