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树千年色 古都弥久新

  • 2025-04-17 18:01:00
  • 北京日报

“雨前椿芽嫩无比,雨后椿芽生木体”,谷雨前正是采摘香椿芽的好时节。俗话说,“三月八,吃椿芽儿”,香椿是椿树中唯一可以食用的树种,香椿芽被称为“树上蔬菜”。

明代著名戏曲作家高濂在其养生专著《遵生八笺》中写道:“香椿芽采头芽,汤焯,少加盐,晒干,可留年余。新者可入茶,最宜炒面筋、爊豆腐、素菜,无一不可。”北京人爱吃香椿,创造出香椿摊鸡蛋、香椿鱼儿、香椿拌面、香椿拌豆腐、腌香椿等各种吃法,总能把香椿的香、嫩、鲜展现得淋漓尽致。

天坛北门有香椿胡同

椿树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禹贡》《左传》《山海经》等古籍里均有记载。古人称椿为“杶”,《易·序卦》曰:“屯者,物之始生也”。椿,自古以来被视为富贵、吉祥和长寿的象征,“椿龄、椿寿、椿年”便成为对男性长辈健康长寿的祝辞,以“椿庭之恩”表达父亲的养育与教诲之恩;称芬芳馥郁、端庄迷人的“萱草”为母亲花,这才有“椿萱并茂”来形容父母身体康健。明代才子唐寅有《椿萱图》一诗云:漆园椿树千年色,堂北萱根三月花。

因其寓意吉祥、幸福、长寿,北京盛行在四合院和胡同里栽种椿树,至今还留有十多条以椿树命名的胡同,除天坛北面有香椿胡同、西四丰盛地区有椿树巷以外,其他大部分都分布在宣南一带。像广外的椿树馆街、广内的长椿街、煤市街的小椿树胡同,椿树地区包括椿树上头条、椿树下头条等九条以椿树为名的胡同。1965年以前,王府井大街路东还有条椿树胡同,因原有大椿树而得名,后将北侧马尾巴胡同并入,更名柏树胡同。

香椿胡同位于天坛北门外,北起东晓市街,南至天坛路,长逾二百米,宽六米。笔者耙梳1930年版《北平市最新详细全图》,此地原名椿树院,因种植香椿树而得名,1965年定名香椿胡同。东晓市街,清朝刊行的地理志《京师坊巷志稿》称东小市,“桥二,其东北亦称黑市”。清朝吴长元撰写的地理著作《宸垣识略》中说道:“东小市在半壁街南,隙地十余亩,每日寅卯二时,旧货物者交易于此,惟估衣最多。”民国时改称晓市大街。每天早晨两三点钟有买卖旧货的“鬼市”,这里的货品多为杂物、旧货,价格低廉,天亮散市,遂名“晓市”。1965年,以金台书院为界,晓市街又分为东、西晓市街。

金台书院在香椿胡同西北,书院前身是明末降清将领洪承畴的私宅,称洪庄。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京兆尹钱晋锡在宛平、大兴分设义学,收孤寒生童就读,洪庄改建为京师义学,康熙特赐御书“广育群才”匾额。乾隆十五年(1750年)改建为金台书院,隶属顺天府官署管理,所收学员主要是京师和各省准备参加会试、殿试的举人和贡生,顺天府的童生亦可就读。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改为顺直学堂,后又几易其名为崇文区第一中心小学等。1984年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6年在牟家井、椿树院、金鱼池东一巷、东二巷、真武庙一带建设居民住宅小区。今金鱼池东街、金鱼池中街、金鱼池西街即为金鱼池旧址所在。过去这里分布着大片水坑和许多小湖泊,是金、元、明、清直至民国时期饲养金鱼的地方,称“金鱼池”。金鱼池周围曾有不少达官贵人的园亭楼阁,明代武清侯李伟的新园就是其中很有名的一座。到了清末民初,金鱼池一带日益衰败,污水泛溢,疾病蔓延,成为当时有名的贫民窟。龙须沟地处金鱼池南岸,新中国成立前是外城的一条排水臭水沟。20世纪50年代中期,北京市人民政府对龙须沟进行大规模改造,填平湖面,盖起楼群,命名为龙须沟北里。

椿树胡同成型于金代

西城区的椿树街道东起南新华街,西至宣武门外大街,北起宣武门东大街,南至骡马市大街,因广植椿树而得名,有北京最早以树命名的胡同,至今已有960多年历史。在椿树街道东段南侧,有明代著名的梁园。明朝大臣、文学家刘定之在其《呆斋集》载:“梁氏园外有旧城。旧城者,唐藩镇、辽、金别都之城也。”

1151年,金主海陵王完颜亮下令迁都燕京,派人按北宋汴京(今开封)城制,增广燕城,将旧城的城郭向东、西、南各扩展约三里,把梁家园土城西部的街巷胡同包揽在东城垣内。

明嘉靖时,椿树胡同列入南城宣北坊,名椿树胡同三条。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帝下令编修《四库全书》,特命各省官员收集前代遗书和本朝著作,并把搜求到的天下典籍汇聚京城。浙江一带的五柳居、文萃堂等书商借此汇聚到琉璃厂。翰林院的大臣们,每天把所校勘的古籍中应考证的内容,详细列出书目,到琉璃厂的书店里去寻找资料。当时,编修们到琉璃厂书店寻检书籍、字画、文物等,形成了一道特殊的街景。

随着琉璃厂文化街的兴起,大量外官、举子纷纷迁入紧邻琉璃厂的椿树胡同居住。先后住在椿树地区的名人不计其数,如乾隆十九年进士、翰林院侍讲学士钱大昕,住椿树头条胡同;雍正二年进士、工部尚书汪由敦,住椿树三条胡同。

因收到恩赐御临《快雪时晴帖》,汪由敦便把他住的宅子题名“时晴斋”。汪去世后,乾隆皇帝将他生前的书法作品收集起来,称“时晴斋法帖”,勒石皇宫之中。过了些年,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史学家赵翼也住进时晴斋,感慨间写就《移寓椿树胡同诗》:“时晴扁额墨光浮,犹见尚书手笔留。人物百年思老辈,主宾十载感前游。”

以后云集在前门外的名伶也纷纷向西转移,仅有的三条椿树胡同已无法承受众多住房要求。到光绪年间,在椿树三条胡同的基础上,延伸为上、下各三条胡同,同时扩充出大、小椿树胡同。这里与前门外的戏楼相近,成为京剧演员居住最集中的地方之一,被称为“戏窝子”。仅列举几位曾住在这里的著名京剧演员,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住椿树下二条1号,荀慧生住椿树上三条。与杨小楼、梅兰芳并称“三大贤”的代表性人物余叔岩,原住椿树下二条5号,后迁至椿树上头条29号(原15号)。据说余叔岩有夜半三更吊嗓子的习惯,不少戏迷经常大半夜披着棉袄跑到他家门外偷听,一时传为佳话。

李大钊灵柩曾于长椿寺暂驻

长椿街北起宣武门西大街,南到广安门内大街,因街上曾有被冠以“京师首刹”的长椿寺而得名。

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的长椿寺,由明神宗的母亲孝定太后下令敕建。万历皇帝赐名“长椿”二字,出自《庄子·内篇·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是以,长椿寓意健康长寿。明代大书法家米万钟撰写“敕赐大祚长椿寺赐紫衣水斋禅师传”,并镌石立碑,为长椿寺镇寺三宝之一。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秋七月地震,京师内外寺观多倾圮,而兹寺尤甚。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长椿寺进行了第一次复建。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长椿寺又进行了一次重修。此后,因其地处宣南,人文荟萃,景致怡人,逐渐成为仕宦文人优游唱和之所。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最后一位科举状元刘春霖,逝世后曾在该寺停灵。1927年4月28日,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李大钊就义后,灵柩也曾在长椿寺暂驻,三天后改厝于长椿寺西南的浙寺(原址位于今宣武医院内),停灵近6年。1933年,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下,多个革命团体的数千人在浙寺举行隆重仪式悼念大钊先生。

长椿街北段,明朝称长椿寺路;南段称西斜街、老君堂,清朝和民国时称下斜街。1965年,南北两段统称“长椿街”。老君堂始建于金朝,明万历年间重修。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明神宗老君堂都土地庙御制碑》云:“朕为圣母御世时圣目弗安,钦传重修宣武门外斜街古迹老君堂都土地庙。”以后老君堂又称都土地庙。清朝时土地庙农历每月初三、十三、二十三逢三开庙,民国后改为阳历每月逢三开庙,为老北京五大庙会之一。庙会期间,有曲艺杂技演出,庙门前也摆满各种小摊,诸如豆汁儿、炸三角、煮白菜、大饼,都是普通人的吃食。

2019年,长椿寺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让这座古寺焕发了新的生机。在这里,无论市民还是游客,都能循着历史的足迹,领略跨越时空的文化接力。

(作者王越,为北京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学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

  • 编辑: 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