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时代背景下,演艺行业作为文化领域的关键一环,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首都北京作为我国文化发展的前沿阵地,立足时代发展大局,率先出台了《北京市推动演艺高质量发展支持办法》(以下简称《支持办法》)。这一政策既及时回应了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又通过精准施策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利好环境。它紧密贴合时代脉搏,精准聚焦行业痛点,为演艺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对推动北京乃至全国演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政策引擎驱动演艺领域新发展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富足,对精神文化的渴求愈发强烈。演艺作为文化艺术领域的璀璨明珠,承载着丰富大众精神世界、给予审美愉悦的重任。《北京市推动演艺高质量发展支持办法》的出台,精准回应了时代对高品质演艺内容的急切需求。
就国家战略层面看,建设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北京作为首都,在文化建设中居于引领性、示范性地位。打造“演艺之都”不仅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关键举措,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支持办法》的推出,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高度契合,为北京在文化强国建设征程中增添强劲动力,有助于提升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与传播力。
就时代发展需求看,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文化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人们对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需求不断升级,更加注重个性化、体验感、互动性、沉浸式和丰富性。演艺市场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表现形式,蕴含着巨大的消费潜能。《支持办法》通过对大型演出活动、演艺新空间、精品剧目演出、演艺企业四个方面的支持,积极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剧场、剧院,通过产业联动和生态培育带动餐饮、旅游、住宿、交通等相关领域的消费,进而促进文化与旅游、科技、商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构建城市消费新场景,为经济增长注入崭新活力。
二、靶向发力推动演艺产业立体化发展
(一)聚焦大型演出,提升行业规模与影响力
《支持办法》将“售票人数”作为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支持的关键衡量指标,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具体分三个维度:第一维度是对于在京举办的大型演唱会、音乐节等活动,当单个项目全年累计售票总人数达到2万人次时,便分梯次给予最高300万元的支持。这一举措能够有效激励演出主办方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艺人、演出团体,举办大规模、高品质的演出活动,从而提升北京演艺市场的规模和影响力。第二维度是对将北京作为全国唯一一站、在京首演或巡演首站落地的项目,支持金额适当上浮,这无疑会吸引更多优质演出资源向北京汇聚。因此,一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音乐节,如果选择北京作为亚洲乃至全球的唯一演出站点,不仅能够极大提升北京在国际演艺市场的知名度,还能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全球的观众,从而必然带动旅游、住宿、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第三个维度是对全年累计售票总人数超过20万人次,且境外观众比例超过10%的项目,给予500万元的高额支持,更是鼓励演出活动向国际化、大规模方向发展,提升北京演艺活动在全球的辐射力。
(二)拓展演艺新空间,激发融合创新活力
随着人们文化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传统的剧场演出模式已无法完全满足观众的需求。演艺新空间的出现,为演艺行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支持办法》聚焦演艺新空间的培育与拓展,鼓励商业综合体、剧场影院、园区街区、公园景区、文化文物单位等充分利用闲置或特色空间,发展体验式、互动式、沉浸式演艺项目。
以商业综合体为例,通过引入小型音乐剧、话剧、戏曲、曲艺等演艺项目,为商场带来独特的文化氛围,并吸引更多消费者驻足。同时,消费者在购物之余,能够欣赏到精彩的演出,实现“一站式”文化消费。剧场影院也可以在非观影时段,举办小型音乐会、脱口秀等活动,提高场地利用率。公园景区则可以结合自然风光,打造户外实景演出,如在长城、颐和园等著名文化地标举办历史文化主题的实景演出,让观众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这种“演艺+”的融合发展模式,不仅能够挖掘和拓展演艺空间资源,还能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新的消费增长点,为演艺行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三)精雕细琢精品剧目,培育演艺市场良性循环
精品剧目是演艺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满足观众高品质文化需求的关键。《支持办法》鼓励高品质剧目多演常演,对于演出场次多、观众吸引力强的精品演出,经综合评定,择优给予最高50万元的支持。这一政策能够激励文艺院团和演出机构不断打磨精品剧目,提高演出质量,延长演出周期,让更多观众有机会欣赏到优秀的文艺作品。
《支持办法》积极支持优秀剧目在京驻场演出,对取得良好社会反响、效益突出的驻演剧目,择优给予最高100万元的支持。这有助于打造具有北京特色的演艺品牌,吸引更多游客和本地观众长期关注演艺精品。事实上北京有驻场演出的基础,特别是经典话剧、戏曲、音乐剧供给丰富,鼓励它们在固定剧场长期驻演,会形成稳定的观众群体,不仅可以提升剧目本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会带动周边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对精品剧目的支持,能够保障演艺市场的文化品质,推动演艺行业向精品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四)培优强企激活力,筑牢产业发展根基
演艺企业是演艺市场的主体,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演艺行业的整体实力。《支持办法》首次将对演艺企业的奖励支持纳入政策范围,对年度营收达到2000万元(含)以上,品牌竞争力、市场运营能力、创新创造活力强,为推动演艺产业发展、行业经济增长作出积极贡献,引领作用突出的演艺企业,经综合评定,择优给予最高100万元的支持。
这一政策不仅能够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吸引更多优质演艺资源聚集北京,而且通过政策联动,持续提升协同服务效能。获得支持的演艺企业,在各级创作扶持工程、精品剧目展演、人才培养及引进等项目申报中,特别是在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中,可获得优先推荐或数量倾斜,这将让政策叠加效应更加突出,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在剧目创作、演出运营、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提升水平,为演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企业基础。
三、科学规划引领演艺行业跃升新突破
(一)规模引领:打造大型演艺集聚地
通过对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的大力支持,北京将吸引更多国内外知名演出主办方、艺人、演出团体前来举办演出。这将显著增加演出的场次和规模,提高售票人数和票房收入,推动北京演艺市场向规模化方向发展。随着越来越多大型演出活动的举办,北京将逐渐形成大型演艺集聚效应,吸引更多相关产业链企业入驻,如演出制作公司、票务公司、舞台设备租赁公司等,进一步完善演艺产业生态,提升北京在全国乃至全球演艺市场中的地位。
(二)创新引领:开创“演艺+”多元融合新局面
《支持办法》以“演艺+”为创新主轴,以前瞻性思维打破传统演艺行业的固有边界。政策驱动下,演艺与科技深度碰撞,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前沿技术为舞台注入奇幻魅力,重塑观众沉浸式体验。与教育跨界融合,艺术实践与教学相长,培育复合型演艺人才。与旅游有机结合,打造“演艺+文旅”特色IP,实现“以演促旅、以旅兴演”的双向赋能。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融合创新,不仅拓展了演艺产业的发展空间,更催生出“演艺+N”的多元业态,构建起产业协同发展的全新生态,开创了演艺行业跨界融合、创新发展的崭新局面,为演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三)品质引领:树立精品演艺标杆
对精品剧目的支持以及对演艺企业创新发展的鼓励,将促使北京演艺行业更加注重品质提升。文艺院团和演艺企业将加大在剧目创作、人才培养、演出制作等方面的投入,不断推出高质量的演艺作品。北京将凭借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强大的创作实力,树立起精品演艺的标杆,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目光。这不仅能够满足本地观众对高品质文化艺术的需求,还能吸引更多外地游客前来欣赏演出,提升北京的城市文化形象和旅游吸引力。
(四)人才引领:汇聚演艺行业精英
随着北京演艺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对各类演艺人才的需求也将日益增加。《支持办法》通过支持演艺企业创新发展、精品剧目创作等,为演艺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平台。优秀的编剧、导演、演员、舞美设计等人才将汇聚北京,形成人才集聚效应。同时,政策对人才培养及引进的支持,也将促进北京演艺行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文化艺术不只是人生的镜子,更是使人生活更加美好的途径。《北京市推动演艺高质量发展支持办法》以精准之策回应时代诉求,锚定行业发展关键,既助力北京加速迈向“演艺之都”,更以产业升级、模式创新为路径,推动演艺艺术深度融入城市肌理,提升民众精神生活品质。作为全国演艺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支持办法》带来的创新经验与示范效应,将为全国演艺高质量发展提供“北京方案”,为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提供有益经验。
(作者:景俊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