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河北雄安新区安新县的白洋淀,是镶嵌在华北平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片中国海河平原上最大的湖泊,自古以来就是京津冀腹地的天然瑰宝,旧称白羊淀,亦称西淀。
这片广袤水域汇聚了源自太行山麓的九条河流,3700余条沟渠与河道纵横交错,将146个大小湖泊串联成一片水乡泽国。湖群中星罗棋布着36个村落,或居于湖心岛屿,或依傍湖畔而建。除了密布的沟渠可供舟楫往来,每逢金秋芦苇收割时节,整个淀区更呈现出一派烟波浩渺的壮丽景象。
白洋淀不仅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闻名,更承载着厚重的红色历史记忆。让我们一同走进白洋淀文化苑雁翎队纪念馆,在八路军战地记者石少华留下的珍贵影像中,重温那段"一塘荷蕊皆含血,荡淀芦花尽请缨"的峥嵘岁月。
这些定格历史瞬间的老照片,将带我们穿越时空,感受革命先辈们在这片热土上留下的不朽印记。
将时光回溯至七十余年前,战火纷飞的岁月里,白洋淀成为华北敌后抗日的重要战场。这片水域距卢沟桥仅120公里,随着卢沟桥的枪炮声响起,华北迅速沦陷,日寇的铁蹄步步逼近白洋淀,硝烟与鲜血染红了这片淀泊。
面对侵略者的暴行,白洋淀的渔民和猎户们毅然扛起猎枪,驾着小船,投身保卫家园的战斗。在这片水乡泽国,一支英勇的水上游击队应运而生,他们就是后来闻名中外的"雁翎队"。
这支队伍以灵活机动的战术著称,他们穿梭于茫茫河淀之间,时而声东击西,时而神出鬼没,除汉奸、端岗楼、打伏击,给予日本侵略者沉重打击。雁翎队的英勇事迹,谱写了一曲曲白洋淀人民抗日救国的壮丽诗篇,其威名远播海内外。
雁翎队这支传奇的水上游击队具有三大显著特征:其一,队员们生于斯长于斯,对白洋淀水域环境了如指掌;其二,成员多为猎户出身,个个枪法精准;其三,人人精通水性,堪称浪里白条。
在长达八年的抗战岁月里,雁翎队巧妙利用白洋淀错综复杂的河湖港汊和茂密的芦苇荡作为天然屏障,凭借大抬杆、火枪、渔叉等武器,与日军展开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水上游击战。
这支由猎户和渔民组成的特殊队伍,凭借对水势的深刻了解和复杂地形的娴熟运用,神出鬼没于茫茫淀泊之间,将日本侵略者打得溃不成军。经典电影《小兵张嘎》中张嘎子的故事,正是白洋淀抗战传奇的精彩缩影。如今,在"雁翎队纪念馆"内,陈列着大量珍贵实物和详实史料,生动再现了当年游击队员们智勇双全、英勇抗敌的峥嵘岁月。
正是源于白洋淀人民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游击队雁翎队在芦苇迷宫与荷花荡中,凭借神出鬼没的雁翎船,给予敌人一次次致命打击。这些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孕育了中国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的一批作家,用笔墨记录下这片热土的抗战传奇。
漫步环淀堤岸,极目远眺,"流平波不动,烟色满湖中"的诗意画卷徐徐展开。微风拂过,苇浪翻滚,荷叶摇曳生姿......在这片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守护的家园里,白洋淀这颗"华北明珠"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它不仅承载着厚重的革命历史,更见证着新时代的蓬勃发展,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绽放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