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书记载,早在东汉时期,正定一带就是“敦修学校,教授不辍”的重教之地。到隋朝,便产生了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房晖远。《北史》、《隋书》都记载,房晖远幼年就立志好学,年长,便以教学授徒为业,四面八方负笈求学的人,动辄上千人。特别是经隋至唐,科举取士成为定制后,正定就更成为“礼乐政教之乡”。
至晚在宋代,城内就设有官学,历元至明,官府对学校的管理体制已经相当完备。金代,以真定府为中心,文化教育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著名文学家蔡松年、蔡珪、王若虚,书画家李著,诗人周昂等一批名家,收徒授教,培养出了一批人才。
明嘉靖二年(1523年),知府王腾在城西北角(今正定中学处)改天王寺为崇正书院。此时书院已改变过去自由讲学的性质,教学内容为官府所控制。嘉靖三十年,御史杨选和知府孙绩对书院加以修葺,并更名为恒阳书院。聘请平江(今山西临汾市)人艾纯卿任主讲。艾纯卿博学善古文,平生慕李献吉之文章,书院一时英贤辈出。明代著名政治家、吏部尚书、东林党领袖之一赵南星曾就学于恒阳书院。
明万历七年(1579 年),宰相张居正实行改革,取消天下书院,恒阳书院即停。万历十一年,改为游击将军署。万历四十一年,御史傅振商、知府周光燮、推官魏运开协议捐锾别置游击署,赎回书院,重修葺之,赵南星为记。崇祯十一年,知府范志完重修书院,改建六谕楼。崇祯十三年,知府王追骏改为督学行署。
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知府郑大进挨着风动碑,建立风动书院。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知府方立经重修郡学、文庙时,规划东祠一块地方建尊闻书院。道光十年,知府关炳改为恒阳书院。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正定府学和恒阳书院改建为新式学堂,名为“正定府中学堂”,民国元年(1912 年),更名为“直隶省立正定中学校”。1917年,改为“直隶省立第七中学”,北伐战争后(1928年),改为“河北省立第七中学”,直到1937年“七七事变”后解散。1947年,河北正定中学在明代恒阳书院旧址重建,1954年解放街小学入驻清代恒阳书院旧址。
恒阳书院因培育出赵南星、梁清标、梁清远、魏裔介等名士而闻。尤其是梁清标(1620-1691年)、魏裔介(1616-1686 年)明末曾同时就学于恒阳书院,分别于崇祯、顺治年间中进士,先后入阁,成为清顺治要臣,又先后拜为保和殿大学士。同一书院先后造就了两个保和殿大学士,这在恒阳书院教育史上是值得夸耀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