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院寺,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城广昌大街西侧,创建于东汉,唐时重修。其文殊殿始建于辽代应历十六年(966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阁院寺占地58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阁院寺是国内“八大辽构”中建造年代最早的(966年),比排行第二的天津蓟县独乐寺的观音阁早了18年,比排行第三的辽宁锦州奉国寺大殿早了54年,也是目前中国最早且保存最完好的土木结构建筑之一。主要看点是欣赏辽代建筑。门上两扇千年窗棂,经过文物专家的考察和鉴定,为建寺时原作,也是国内现存最早的窗棂,被称为木雕孤品。文殊殿殿内东西北三壁上的大幅壁画,是辽代最高水平、单体佛像尺幅最大的壁画,壁画在特殊年代因用黄泥覆盖,得以幸存,目前未完全清理出来。还有一个看点是国内唯一的辽代铁钟,铁钟上有清晰纪年。
阁院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建有天王殿、文殊殿、藏经楼,两侧有东西配殿及禅房等。文殊殿是该寺主体建筑,是中国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土木结构建筑之一。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殿前有宽阔的月台。内部梁架为四椽桃对乳袱用三柱,大殿内明显的移柱造+减柱造设计,仅用四根金柱(后两根为唐代原物)。站在文殊殿内抬头,可以看到房顶有五处题记,字体清晰可见。寺东南角的辽代铁钟(飞狐大钟)高1.6米,重达2吨,钟身铭刻汉梵双语经文及55个梵字,是中国现存唯一有明确纪年的辽代大钟,“阁院钟声”曾列涞源十二景之首。
阁院寺的主体建筑文殊殿,其大小构件和部分装修,都保持了辽代建筑手法,建筑方式别具一格。因此,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提供了重要实例。阁院寺保存着辽代以后,元、明、清多个朝代的窗棂样式,宛如一本古老的窗棂历史教科书,堪称“中国古窗棂博览馆”。其中两块辽代菱花格子窗棂尤为珍贵,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菱花格子窗棂。其中一块花窗雕刻着曼陀罗花和梵文,中间偏下这个小人一样的字符,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造型非常相似,建筑学者叹为“穿越千年的设计共鸣”。寺内存有经幢与碑刻,殿前唐咸通、辽应历经幢并肩而立,风化严重的字迹中仍可辨祈福文辞;明代重修碑记则记录了寺院兴衰。
河北的国保单位和山西的国保单位管理上有较大差异,在国保单位外没有公布文保公示牌,也不会公开文保员电话。进阁院寺要多方打听文保员电话,如果咨询的话,会告诉游客阁院寺一直在维修之中,真正进去之后也未见到维修队伍和维护内容。进寺比较困难,想要参观的只能碰运气了。如果能早日进行规范化管理,让此处古建筑让更多古建筑爱好者得以一饱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