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博|河北·邯郸博物馆

  • 2025-07-02 16:23:00
  • 邯郸文旅

邯郸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

邯郸西依太行,东跨平原,黄河故道、漳、滏、洺、卫河纵横其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旧石器时代这里有新桥遗址,新石器时代磁山农业文明初现。商族文化在此起源、发展,战国时代为赵国都城。

汉代是著名商业都会。汉未邺城崛起,魏晋南北朝时相继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国都,兴盛近四百年。隋唐以降,大名藉运河而兴,洺、磁扼形胜滋衍,金戈铁马纷扰历史云烟。宋金元明清,广平、大名路府并立于此,耕读传家,世风敦然。清末铁路贯通,新学渐兴,工矿略显,为近代邯郸复兴之启端。民国时期近代工业行进艰难,民族危机日益逼悬。抗战烽火遍燃冀南,革命老区肇始元元,邯郸儿女为新中国的建立和民族复兴做出了贡献。

01 镇馆之宝

东汉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承盘(官方指定仅此一件)

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分乘盘和酒樽两部分,通体鎏银,纹饰鎏金。酒樽盖隆起,上面三只朱雀展翅欲飞,酒樽腹部两侧透雕蟠龙铺首衔环,酒樽壁部采用细线镂刻的手法,描绘出流云,鸟兽,奔鹿,羽人,西王母,侍者,奇花异草等神仙境界图景,酒樽底部以熊饰作三足,装饰与乘盘足相同,熊身和铺首镶嵌玛瑙、绿松石、水晶等。

在托盘底部有隶书铭文:“建武廿三年蜀郡西工造乘舆大爵酒樽。”由此可见,这件金樽乃汉代鼎鼎有名的官造——“蜀郡西工”的杰作。铭文中的“乘舆”二字,表明了这件器皿是蜀郡西工专门为皇室制造的。如此精美绝伦的酒樽,是邯郸市博的镇馆之宝。

02 馆藏一级文物精选

透雕螭龙纹金牌饰

这件长方形透雕螭龙纹金牌饰,采用金铜合金铸造而成,经测定含金量为40%,四周边框上饰涡纹,牌面透雕两螭龙纹,两螭龙以牌面中心纵轴对称分布,头向内侧,作腾空而起状,形态逼真,背面两侧有带形穿鼻,便于与织物或革带缝缀联结,其上侧边框有刻有一行细小浅淡的细小文字,疑为先秦铭文。这件透雕螭龙纹金牌饰,是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民族融合的产物,是先秦服饰金器之精品,具有特别的历史、艺术价值,被确认为国家一级文物。

战国铜鎏金嵌玉三龙形饰

剑首,是镶嵌在剑柄顶端的装饰品,以玉或金属制成。这件鎏金龙虎嵌玉龙铜剑首,应为礼仪等级的象征。由鎏金铜质龙、虎和玉龙三部分构成,铜龙居下,昂首曲颈,拱背卷尾,体表饰卷云纹,玉龙居中,青玉质,与铜龙形制相近,表面饰谷纹,铜虎居上,造型极具张力,昂首挺胸,口含红玛瑙珠,弓背垂腹,四肢伸张。整器构思精巧,工艺精湛,造型精美。反映出战国时期赵国冶铸业和玉器手工业的高度发达。

战国红玛瑙带钩

红玛瑙带钩由整块玛瑙雕琢而成,体型硕大。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古又称“犀比”。深红与青黄双色,正面深红色,可见斑状、枝条及水波状天然纹理;背面中部青黄,有絮状结构,不透明;钩首呈鸭嘴形,短颈,双层肩;腹部呈半圆形,表面略鼓,背面齐平,正中为较大的圆柄状钮。这件玛瑙带钩是战国时期玉带钩中的精品。如此体量和重量的器物当不是日常生活用品,而是特殊场合使用的礼仪用器。

青铜马

三件青铜马形态各异,一匹作仰头行走状,一匹作低头伫立状,还有一匹作低头觅食状,三匹马的尾巴均打结,而且肌腱隆突、四肢发达、背部丰满、臀部强健、马颈有力,根据这些特征,有专家推断它们是成年蒙古战马的造型。经专家考证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具有写实艺术风格的青铜马,比汉代有名的“马踏飞燕”还要早400年左右,被国家文物局定为一级文物,堪称“国宝”。

雁形青铜灯 汉

整体为回首的鸿雁,雁口衔灯罩,雁背有一带扳的灯盘,雁腹中空,可盛水溶解灯油燃烧后的油烟,中间灯罩和雁尾部缺

“时苗留犊”图长方枕

东汉时苗赴任寿春令时,带着自己的黄牛前往。离任时他把黄牛产下的小牛犊留下,对百姓们说:“这个小牛犊是来寿春后我家黄牛产下的,它是吃寿春水草长大的,理应留给寿春的父老乡亲。让它给穷苦百姓出点力,这是时苗的一点心意。”从此时苗清廉名闻天下。“留犊”二字便成了为官清廉的代名词。

白地黑花“时苗留犊图”瓷枕,是元代磁州窑瓷枕的代表作之一。整体做长方体,四面枕墙和枕面多层随形边框内套以菱形开光,边框和开光之间填以繁复的缠枝花卉,枕墙菱形开光内绘简洁的竹枝、团花纹饰,枕面开光内绘“时苗留犊”故事。时苗与老乡依依惜别,母牛与小牛即将分离的场景。这种对历史的纪实与传承非常宝贵,具有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

刻度天禄架熨斗

刻度天禄架熨斗,通体呈翠绿色,器形高大,厚重,比例匀称、稳定,支架柄细长,中部有孔可插置熨斗,支架顶部雕饰有“天禄”。“天禄”为传说中的瑞兽,是常见的汉代装饰,寓意为 “天赐的福禄”。这只“天禄”的铸造运用了圆雕、浮雕、线刻等多种手法,构思精巧自然,造型生动,憨态可掬。这只熨斗柄上还铸有12个圆圈代表刻度。有专家认为该器物有“持权柄以熨天下”的寓意,礼仪陈设的功能更多一些。

曲龙纹马首耳铜鉴

青铜质。口沿窄方,颈部饰一对圆雕马首环耳,马鬃毛卷曲,极具张力,上腹部饰兽首耳一对,口沿饰綯索纹,颈部及腹部以凸弦纹相隔,内填细密的蟠螭纹。该器物体型较大,铸造精良,纹饰细腻。从器型和纹饰来看这件应为战国早期器物,却出土于东汉王侯级别的墓葬中,说明早在东汉时期,这件马首耳大铜鉴就成为一件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的前代重器,不仅为主人珍视,更成为珍贵的陪葬品。

03 馆藏其他文物精选

北响堂山石窟第3窟(按3/5比例复原)

北响堂山石窟原名鼓山石窟,位于峰峰矿区和村镇鼓山天宫峰西坡,现存洞窟11座。该石窟最初开凿于东魏,主体完成于北齐时期,之后各朝代均有增凿和修补。第3窟是北响堂山石窟中规模最大、开凿最早、雕刻最为精美的一个洞窟,又叫大佛洞。该窟为中心方柱式塔庙窟。扈深12.3米、宽12.6米、高11.3米。窟分前后室,前室坍塌、后室平面呈方形、平顶。中心方柱三面开龛,后壁上部与山体根连,下部形成低矮甬道,供礼佛时通行。主尊造像为三世佛题材,基坛上雕神王形象。窟室四壁雕刻16座塔型列龛,主尊释迦佛佛首于早年被毁坏,现存佛首为民国时修补。为还原其本来面貌,该景观主尊佛首采用邺城遗址北吴庄窖藏坑出士的北齐佛首进行了复原。该洞窟以其宏大的规模和精美的艺术成为响堂山石窟的代表。

  • 编辑:田建萍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