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25北京文博创意设计大赛重要配套活动,首场“北京中轴线文创设计采风营活动”于6月16日正式启动。来自北京及周边地区的近50名文创企业设计师、设计师协会成员和高校师生走进先农坛、正阳门、景山、钟鼓楼等中轴线遗产点,通过实地探访与专业解读挖掘文创灵感。
吕舟教授系统解析:中轴线整体价值构建文创开发框架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北京中轴线文化研究领域专家吕舟教授以《中轴线的文化基因与文创转化》为题,在先农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开展主题分享。他系统地梳理了中轴线15处文化遗产点位的整体价值体系,强调中轴线的保护与开发需立足整体叙事,既要关注单体建筑细节,更要把握轴线贯穿的城市空间秩序。针对文创设计,吕舟教授提出“功能创新—符号转译—场景重构”模型,并建议将天文星象、二十四节气、民风民俗等元素转化为创意和内容资源,为创作构建系统性框架。
多遗产点深度采风:从建筑细节到数字技术融合
在古建馆,采风营成员们开启了中轴线文化探寻之旅,专家详细讲解了拜殿中的隆福寺毗卢殿明间藻井,金丝楠木盘龙雕刻精湛栩栩如生,观耕台琉璃纹样和庆成宫建筑轮廓等元素,也激发了成员们立足中轴线古代建筑之美,开发古今融合文创产品的创作热情。在正阳门,专家实地解读了自古正阳门建筑群落的历史地位和演变,成员们现场收集了众多城门纹样元素,同时结合馆内北京中轴线文化展览系统且深刻体会到这条承载着东方哲学与城市精神的轴线如何串联过去、现在与未来。景山万春亭旁,专家解析了轴线空间哲学,远望南北中轴,能感受到古今文化在这条线上的碰撞与融合,其蕴含的秩序之美与时空纵深感、空间布局为文创叙事提供了线索。在钟鼓楼,成员们观看了由三维投影与光影技术打造的沉浸式数字展演,还原古代报时场景,随后体验了击鼓仪式,结合民俗文化研究员解读,探讨光影技术与传统民俗融合的可能性。
思维碰撞热烈展望创作新篇
活动尾声,参与设计师们围绕采风收获展开热烈交流,现场氛围高涨。设计师与高校师生争相分享灵感,从先农坛的农耕器具纹样到钟鼓楼的沉浸式数字展演,每个遗产点的文化元素都成为创意的起点。某设计团队提出以中轴线建筑轮廓为脉络、结合非遗剪纸工艺的系列文具方案;另有高校师生计划开发“中轴四季”光影盲盒,将景山万春亭的四季景观与钟鼓楼数字展演的光影艺术相结合。
在自由讨论环节,不同领域的参与者跨界对话,就“传统文化符号的年轻化表达”“数字技术与实体文创的联动”等话题展开头脑风暴,现场多次出现多人同时发言、灵感迸发的热烈场景。众人纷纷表示,将以此次采风为契机,精心打磨作品,给2025北京文博创意设计大赛交上完美答卷。
活动聚焦文化活化衔接大赛创作需求
本次活动由北京市文物局主办,旨在通过“实地采风+专家指导+交流碰撞”模式,为2025北京文博创意设计大赛输送优质文创作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优质文创孵化与扶持,助力中轴线文物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与市场化衍生,实现文化资源从保护到创新转化的全链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