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头初兴于隋唐,建镇于金代,因运河而生,依运河而兴,缘运河而得名。大运河在市内蜿蜒36.3公里,流经6个乡镇、街道,47个村、社区。汉代河间献王刘德在富镇严家铺村筑日华宫,广集毛苌、贯长卿等名儒讲学著书,整理先秦遗学,泊头成为中华文脉传承的重要节点。明万历年间礼部尚书余继登,清代雍乾时期内阁学士、音韵乐律学家王兰生,近现代教育家南汉忱,抗日名将孙桐萱,“中国煤田事业的奠基人”王竹泉等均为泊头人。明代永乐二年兴建的清真寺2001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华北地区“清真第一寺”。中共中央华北局城市工作部旧址,为平津战役胜利作出巨大贡献,2017年被命名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泊头自古就是南北交融的重要商品集散地。清末民初,运河两岸商号不下千余家,成为津南第一商埠。1912年依运河沿线建成的津浦铁路率先在泊头设站,同年建立永华火柴厂,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化工企业,“泊头火柴”从此扬名海内外,见证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开端。泊头铸造产业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近代与佛山、无锡并称为“中国三大铸造基地”,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生铁冶铸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和2012年,先后被中国铸造协会授予“中国铸造之乡”和“中国铸造名城”。泊头清真寺始于建明永乐二年(1404年)泊头清真寺座西朝东,是一座木制结构古建筑群,既有阿拉伯风格,又有中国建筑特点,集建筑、雕刻、彩绘、书法等于一体,寺内角亭对立,重重院落相套,单檐歇山,古棚出厦,琉璃瓦顶,朱门铜饰,门媚楷书“化肇无极”,“清真寺”黑地金字悬于上方,另两侧各有便门一个,继之青砖布瓦,雕花围墙,门脸建筑颇有气势。1982的省保,第五批全国文保。
泊头清真寺整体建筑形式是中国传统的宫殿或庙宇式,但严格遵从伊斯兰教不崇拜任何偶像的要求。在寺门、南北讲堂和邦克楼上有“五脊六兽”,但“似兽非兽”、“有眼无珠”,实际上是谷物瓜果的变形。高达10米的单檐歇山清真寺大门加上两侧的便门,八字山墙成扇面状左右伸展。门前立有上马石两方,竖有 1.5 米 高旗杆一柱。加上大门的朱漆铜铆,气氛凝重。寺内院落基本上分为三重:前院、中院和殿庭。前院左右有南北义学堂,中间是望月楼;中院为南北配殿;殿庭有南北讲堂,大殿前月台东端有花殿阁。望月楼高24米,楼内下为阁,上为厅。大殿包括抱厦、前殿、中殿、后窑殿四部分,平面呈凸形。后窑殿是全寺最高点,站在这里,寺院周围的风景一览无余。相传元朝末年,丞相脱脱之子率船队运载建筑元大都的建材由南方沿运河北上。当船队行至泊头时,元朝政权已被推翻,押运船队的元朝士兵、工匠等无家可归,便在泊头住了下来,并遵从明政府的命令,指石为姓,姓了汉姓。还与当地穆斯林一起,于明永乐二年 (1404 年 ) ,把运载的石料、木材用于修建清真寺。这座清真寺历经万历年间的修缮、崇祯年间的扩建、清嘉庆二年和光绪二十四年的重修,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宏大规模。解放前泊头清真寺曾是中共地下组织的秘密活动地点。清真寺“平民夜校”、“工人夜校”培养了不少民族干部。泊头清真寺有记载的25位历任阿訇,大都有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著名爱国宗教人士刘品一大阿訇就曾两次在此任职。
在正门门前有“一步三眼井”。阿拉伯人自唐代来到中国,伊斯兰教和其它宗教最大的区别就是上殿之前要沐浴更衣,明朝时从南京到北京,所有的清真寺都是依傍着大运河而修建,就是因为有水源。泊头这里,也是先找到了“一步三眼井”,而后才开始修建的泊头清真寺。“一步三眼井”井水甘甜,也满足了附近百姓的吃水需求,由于吃水的人多,经常排队,就扩大了井口,上面覆盖了有三个打水孔的大井盖,这样就可以三个人同时打水,一步之内三个井眼,故得名“一步三眼井”。
清真寺正门便是该寺第一进院落,由南、北义学堂,前门厦与邦克楼合围而成,邦克楼高20米 ,石雕斗拱,两层攒尖,上阁下厅,前与大门,后与大殿、望月楼互相辉映,错落有致,凸显了邦克楼的主体位置。穿过邦克楼厅便是第二进院落,中轴线两侧各有配殿6间,中有颇具明代建筑特点的花殿阁,亦称屏风门。门高4米 ,红柱支撑,雍容华贵、古雅大方,傲然立于石基之上,雕刻艺术水平高超。穿过花殿阁即为第三进院落,这是清真寺最主要的建筑部分,包括大殿、南北讲堂、通向大殿的丹墀,丹墀下通向南北讲堂的汉白玉玉带桥是清真寺建筑中所仅见的。尤其值得提及的是在北讲堂正屋放置着一条长4.3米的孔雀木茶几,其木虫不蛀,鸟不落,又称白鸟松或恐鸟木。相传这件镇寺之宝是明朝万历皇帝赏赐给泊头回族翰林院御使石三畏的,石三畏又转送清真寺保存至今,弥足珍贵。
泊头清真寺内收藏较为丰富,有古代帝王、名人的题匾,有近现代名人字画,有自明代(14世纪)开始手抄的《古兰经》阿文本多卷、汉文本600米长卷以及石刻《古兰经》,有清代乾隆年间立的《清真寺学田记》碑,还有较珍贵的明清瓷器、铜器等 。“圣旨”系康熙帝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为北京牛街礼拜寺所颁,文革中丢失,1982年后修寺时又到北京牛街礼拜寺抄录了原文,刻制成匾。“万古长青”匾系全国政协六届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孙轶青1992年所书
“清真寺”匾系著名书法家陈叔亮1984年所书大殿是清真寺的建筑主体,泊头清真寺大殿宽29米、长55米, 建筑形式大体与内地运河两岸的古寺相同,用了卷棚式。包括抱厦在内,分为前卷棚和后卷棚,中间高前后低,巨柱方梁,举凡81间,既宽敞又深邃,容纳 1600 人礼拜也不显拥挤。大殿的窖殿更是独具特色,整个窖殿是砖木结构的六角亭。亭底匾呈方形,砖雕精美。六根笔挺、合抱粗细的立柱支托着六角九层迭障式攒尖藻井,柱屏上同样有透雕装饰。六角亭的第二层四周是玻璃窗,柔和的光线把整个窑殿照亮。从地上仰望藻井,—环扣一环,层层紧扣,一层小一层直到高处,再加上色彩绚丽的几何图案,愈显工艺巧夺天工,建造者匠心独具。据说六角亭九层攒尖藻井没有一根铁钉,全部是硬木卯榫,利用几何学原理勾心斗角建成,历经620年的风雨考验仍无断损与倾斜。以六角亭作为望月楼也是不多见的,大概是取上下东西南北六合之意吧 ? 这可以说是在清真寺建筑艺术上体现出的伊斯兰与中国社会逐渐适应。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在大殿前抱厦悬挂着的18方匾额的意义。康熙三十三年六月圣旨,对穆斯林正常宗教活动加以保护,“天下回民各守清真不可违命,勿负朕恩”。孔子第75代孙、世袭衍圣公孔祥珂“清真光明”的题匾不足以说明伊儒融通,以儒诠经,宗教和睦吗? 著名画家徐悲鸿及夫人廖静文、书法家沉鹏等也都在这里留下书画墨宝。
泊头清真寺大门采用北京故宫午门式样,立有上马石、竖旗杆;在三进院中分设正步石、正冠石、静步石。一座清真寺既有肃穆的宗教氛围,从外及内又有官衙气派,将异质的伊斯兰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中国宫殿建筑形式中,成为中阿文化结合的典范之作。华北清真第一寺,第一次来看这座久闻大名的清真寺,肃穆安静中,三层殿顶起起伏伏,犹如山峦层叠。在阳光折射下邦克楼上的新月在阳光下璀璨,给人一种错觉,踱步在枝繁叶茂的树荫下,满院鲜花飘香,实感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