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安济桥东西横跨在滏阳河上,西桥头南侧有一座新立的石碑,祥云纹碑帽,无碑座无铭文。东桥头北侧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衡水安济桥”的石碑,石碑背面是对古桥的简介和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说明。衡水安济桥是七孔连拱石桥,长116米,宽7.5米,每个孔的跨度都是10米,桥身两侧原本各自有柱顶雕石狮子的石望柱58根;雕刻有卷云纹和弧角内凹的矩形纹的组合图案的石栏板57块。桥头两侧均不见抱鼓石的踪迹。望柱顶端的石狮子保存状况不乐观,有些损毁情况严重,有些望柱顶端干脆以方形、覆斗形雕刻代替狮子形。石栏板的情况较之望柱好一些,却也有将损毁了的直接用水泥包砖代替的。安济桥的北面原有碑林,碑林中有记载衡水安济桥事迹的石碑,已损毁。
据《衡水县志》载:衡水安济桥所在地是河北省至北京,山东至山西的水、陆交通要道。早在明天顺元年(1457年),衡水知县杨俨奏请上级批准,由深、冀二州和武邑、枣强二县助资,建立了一座木桥。后来,在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年间,由于多次发大水,木桥屡修屡毁。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由衡水县徐廷等人募资,用三年的时间,建成一座石桥。明隆庆三年(1569年),石桥又被大水冲毁。后来,由贾从仁等人募资,又把石桥修好了。这样衡水桥建了毁,毁了建,前前后后,经过了二百来年。至清顺治五年(1648年)由于滹沱河河床南徙,其支流和滏阳河汇成一条河,于是河水猛涨,桥几乎被冲毁。直到清乾隆年间,当时的直隶总督方观承看到旧石桥残损严重,于是奏请朝廷批准,拨出银子四万七千六百多两,购置石料,准备建一座坚固的石桥。派清河道周元理、通永道玉神保董理,衡水知县陶淑亲自指挥,于清乾隆三十年五月(1765年)正式动工。到第二年十月竣工,乾隆皇帝赐名“安济”,故名安济桥。《大清一统志》卷三十一《冀州》有记载:“安济桥,在衡水县城西,为減沱、漳、滏三河合流所经,自天津至顺德、广平、大名各府,米盐运道,悉由此达。旧有六孔大桥,称衡水桥,岁久倾圮,总督方观承奏请,动帑改建,乾隆三十一年工竣,赐今名。”
1937年10月5日,日寇由滏阳河南犯,因洪水淹没桥孔,日寇遂将衡水安济桥中孔炸毁后修复。1946年衡水县政府组织劳力,进行了衡水安济桥 下清淤施工并培修堤埝。1956年安济桥改用木桥衔接中孔,因年久失修,重型车辆行驶,已有危险。1965年为了交通方便,将衡水安济桥原本台阶抹平。20世纪70年代,黄河南移滏阳河水逐渐变成死水,不再过船。现安济桥下的水是由南水北调工程引进的。1982年3月建立衡水市后,把安济桥中孔木桥拆除,改为钢筋水泥结构,同时对桥栏杆和栏板进行了修饰。
第一次来看这座桥,滏阳河在桥下静静流淌,仿佛像历史的银幕把一座桥的过往慢慢叙述。可爱的石狮仿佛在说你瞅啥,自驾沿着河堤下的水泥小路蜿蜒曲折的找到这里,惊讶于这桥上小狮子的姿态万千,相比收费的卢沟桥,它们是如此亲民又憨态可掬,没有沉重的历史过往,也没有铜臭的门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都是善良和蔼的微笑,衡水的美丽和安逸让人羡慕。
五十八根石望柱,每一根都带有精美的石狮子柱顶。这些石狮子有的展现出威猛雄壮的气势,有的呈现出慈眉善目的温和。它们栩栩如生,仿佛真的成为了守护桥梁的镇桥猴。五十七块石栏板上面雕刻着卷云纹和弧角内凹的矩形纹组合图案。这些石栏板的工艺精湛,图案精美,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它们如同画卷一般,展现了古代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和对美的追求。石望柱和石栏板的存在,使得桥梁不仅仅是一座简单的建筑物,而是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它们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承载了无数人的记忆,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文物、见证历史,喜欢看全国文保的小伙伴们,可以使用小程序斯飞或者华夏古建筑搜索附近和全国的文物保护建筑,直接就可以导航带你们来到这些历史建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