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岳庙位于曲阳县城,始建于南北朝北魏宣武帝景明(公元500--508年)年间,唐、宋、元、明、清诸代及民国时期屡有修葺,是历代封建帝王祭祀古北岳恒山的场所。五岳祭祀,由来已久,相传尧舜时即封禅五岳。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祭祀五岳四渎已成为定制。这个北岳庙占地面积17.4万平方米,坐北朝南,布局呈“田”字形。主体建筑德宁之殿是我国目前尚存元代最大的木结构建筑,也是五岳祭祀中规格最高的古建筑,具有建筑、壁画、碑刻三大艺术价值,这里是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岳庙汉称北岳祠,唐称北岳安天王庙,宋称北岳安天元圣帝庙,元称北岳安天大贞元圣帝庙,到明时去掉历代所加封号,改称为北岳庙。清顺治十七年以前,曲阳北岳庙一直是历代封建帝王祭祀北岳恒山之神的场所。按庙内现存明嘉靖二十六年刻《北岳庙图》碑所载,当时北岳庙的占地面积为260.48亩,主要建筑呈“田”字形,坐北朝南排列在一条垂直的中轴线上。其规制由南往北原有建筑依次是:登岳桥、神门、牌坊、朝岳门、御香亭、凌霄门、三山门、飞石殿、德宁之殿、后宅门、望岳亭。德宁之殿往西有西昭福门、西进禄门、直至城西门;往东有东昭福门、东进禄门、大门、牌坊。此外,还存有碑楼、碑亭等数处,散建于中轴线两侧。
碑刻中最早的北魏和平三年(公元462年)刻制,是全国现存碑刻中极为宝贵的稀世珍品。有“大唐定州北岳恒山灵庙之碑”、“大唐北岳祠碑”、“大唐北岳神之碑”、“大宋重修北岳安天王庙之碑”、“大宋重修北岳庙之碑”、“苏轼诗词碑”、“大元封加北岳手诏碑”等,堪称书法艺术的宝库。
据说约在4000余年前,舜帝北巡浑源恒山时,突有巨石破崖飞出,这也就是浑源恒山所谓“飞石窟”的来历。传说到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时,浑源恒山那块飞石忽然又飞降于河北曲阳。所以建筑规模宏大的曲阳北岳庙中又专有一座“飞石殿”,只可惜此飞石殿在1909年被大火烧毁。
德宁之殿是庙内主体建筑,通高30米,宫殿双檐高琢,青瓦铺顶,黄色琉璃殿脊。整个大殿建在石砌的台基之上,殿前有月台,四周有石栏板望柱,柱头装饰有石雕狮像,殿四角有螭头。殿内北山墙背后绘有巨幅彩色壁画“北岳恒山神出巡图”。德宁之殿内东西两壁绘有唐代画圣吴道子的巨幅彩色壁画。东西两侧壁画各高8米,长18米,北山墙壁画高8米,长27米,壁画总面积504平方米。壁画内容为道教题材,描绘天地、五岳、四渎之神会聚北岳恒山的故事,按顺序北壁为东壁为《云行雨施》,西壁为《万国咸宁》,作者依据当时神话传说,发挥高超的艺术才能,把天宫、地祗、山川、河流、人物融为一体,活灵活现地展示在人们的眼前。壁画色彩艳丽,富丽堂皇,画面中上百人物着色浓淡相宜,轻重得当,加上沥粉、贴金的技法,天然矿石色料的应用,使壁画虽历经沧桑仍光彩照人,不失原来的面目。纵观整个画面,似有风行、雷动、雨施之感,如临其境,似画中人,人中画,“吴带当风”之神韵跃然画面之上。东壁画《云行雨施》,画的是天宫中众天神正在兴师动众,兴云布雨,普降甘霖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画中的“苍莽巨龙”体态蜿蜒,两目晶莹,须发柔媚,四爪苍劲有力,腾云驾雾,形若浮云,颇具动感,极惹人注目。绘有天神、神祗行云布雨,普降甘霖,为民造福的情景。壁画构图巧妙,布局合理,人物最高达3.3米,采用沥粉、贴金的技法和天然矿石色料的应用,画面中人物着色浓淡相宜,轻重得当。 我跟这壁画确实太没缘分了,来了几次都赶上维修重绘,有时候机缘巧合确实算个幸运。北岳庙壁画画面大、人物大、气派大,为国内罕见,是研究我国壁画的宝贵资料,它填补了我国绘画史吴派的空白,在道教神话故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对我国人物画发展及研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东西两侧壁画共有人物百余人,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形象无一雷同。壁画画幅之大,构图之精,气派之宏伟,堪称河北之最,全国瑰宝。因此,北岳庙壁画是当今稀世珍品,是绘画艺术的瑰宝,是吴派艺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西墙壁画《万国咸宁》,画的是众天神胜利完成为民降福的任务后偃旗息鼓,鸣金收兵,得胜回宫的宏大场面。壁画中“飞天神”为全幅壁画之精华,它相貌狰狞,肌肉粗健,横枪倒戈,腾空飞奔,气势逼人,这就是有名的“曲阳鬼”。很久以来,曲阳民间就流传着“曲阳鬼、赵州水”的说法。相传曲阳的飞天神和当年赵州柏林寺大殿壁画上的水均为唐代吴道子所画,故有是说。
曲阳雕刻始于汉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曲阳县志》载:“黄山自古出白石,故环山诸村多石工。”曲阳县南部有座黄山,盛产汉白玉大理石,洁白晶莹,是石雕的优质材料,而这种最优质的石料成为了曲阳石雕早期发展的最基本的因素和条件。北岳庙内保存着从民间征集的古代雕刻200余件,其作品有人物、动物、佛像、经幢等,作品造型优美,刀工细腻,线条清晰流畅,充分展示了曲阳雕刻历史悠久及石雕艺术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和特点。
北岳庙现存碑、碣200余通,自北魏、北齐、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到民国时期,跨越时间1500余年。碑刻内容大多为历代重修北岳庙的记载和祭祀北岳之神的祭文,也有诗词歌赋的观后感。书法有真、草、隶、篆和行书等字体,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
北岳庙博物馆、曲阳县文物保管所、曲阳县博物馆、是三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国有博物馆。所以全在这个院里,这个县博物馆时间充裕的话,也可以看看起码是花了门票钱的。
历史上北岳恒山之祭在河北曲阳,而主峰却远在300余华里以外的塞外山西浑源,是因为在清以前的千余年间,山西浑源一带大多情况下常被来自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武力的威胁或是占领控制,根本就不在中原本土内。皇家祭祀恒山的地址,是根本不能选择在塞外的山西浑源的,而最终的选择即是河北省西北部恒山山脉之阳的曲阳县。于是,北岳恒山的祭祀之地事实上就有了两处,那就是一在河北曲阳北岳庙,另一则在山西浑源。浑源恒山诸景与曲阳北岳庙应该都是我国传统五岳名山文化中的无价瑰宝。回首再看往事,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争执与尴尬早已成为过眼烟云,前人的所谓疑惑事实上也业已被历史本身所理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