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河北区大悲院

  • 2025-07-08 21:45:00
  • 天津市河北区文化和旅游局

大悲禅院又名大悲院,是天津一座十方丛林寺院,坐落在天津市河北区天纬路26号,因供奉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而得名,是天津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为悠久的佛门十方丛林寺院,现为天津市佛教协会所在地,天津唯一一座全国汉地重点佛教寺院。清顺治十五~十六年(1658年~1659年),天津守备曹斌捐资修寺,"筑室三楹",大悲院改名为大悲禅院。清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禅师世高与津门名士张霖、张霔、龙震、梁洪、黄六吉等十余人,于寺内结"草堂社",诗友唱和。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住持了凡上人再重修大悲禅院。清同治十一年(1872),直隶总督李鸿章因水患率淮军移驻天津大悲院,认为“大悲”不吉祥,故曾一度改寺名为“大胜寺”,修建五层镇海楼。清光绪十五年(1890),住持祥麟法师深究佛理,并开坛传戒,受戒僧众百人之多,故大悲禅院再度成为北方颇具盛名的十方丛林。

新建的大悲院山门前辟建有一座较大的广场,作为庙会场地使用,并有全新莲花地砖铺路联接到海河岸边。新建的山门殿绿瓦红墙,内供奉密迹金刚像,设门三扇,山门上各有汉白玉石匾额三块,中间为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来寺时题写的“真如觉场”;东门上“草堂社”是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王学仲题写,以纪念清代大悲院世高禅师在天津创建的文学社团;西门上“大胜寺”是天津著名书画家孙其峰题写,记录着1872年直隶总督李鸿章住寺并改寺名为“大胜寺”的典故。

进入山门殿后即是天王殿,天王殿原为寺院的山门,故按山门与天王殿合一的形式建造,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由青瓦铺成的殿顶,呈歇山式结构。门前立有两只狮子,门券砖雕“九狮云珠”图案,花窗砖雕呈“八蝠捧寿”图样,门额上为天津文史馆长王襄居士所书篆体“古刹大悲禅院”六个字。天王殿东西两侧是新建的钟、鼓楼,两层楼阁式,绿瓦覆顶,红色墙柱,彩绘梁栋,楼前两侧各植松树一株,十分殊胜吉祥。在天王殿前左右两侧还新建两座石雕的佛经幢,如左右护法,护卫着整座天王殿建筑。

长这么大,第一次花5块钱进来看看,天王殿居然也拦上只可远观不可进入,天津收费庙宇的特色就是每个殿堂都有天津姐姐和大哥在里面,还没仔细看到天王嘛样儿,先看见两位老姐姐不让你拍照。

殿门前有人把守不让进去只让香客在门口拜拜,连佛像的影子都没看到,那到底是拜的什么呢?就好像里面是个多神秘的地方一样,叩拜的意义是什么呢?有心愿希望佛祖赐福达成心愿,拜的是什么神灵都不知道,一个院子四面的房子,房子里的神像,进不去看不到,看到有的人向前走几步跪下磕头问天,起来向后走几步磕头问地,起来问左走了几步,跪下来接着磕头许愿,起身,再向右走几步,看看匾,也不管到底拜的何方神圣,没想知道,也知道不了,门口有人截,发愿捐钱才能进门,进门的也不看佛,交了钱看着写了自己名字的黄纸然后就出去进另一间房子。都相信有舍才有得,可是这样的舍真的能得到么?得的又是什么呢。来到这里这些仪式感做完,估计每个人都成为了自己心灵的按摩师和摆渡者。

鼓楼里面供关羽,介也算哏都特色了,我们天津人就是乐呵,这主意也不谁想的,介伙单里面还给关二爷弄个独厨,哈哈。看到这里的时候就想起了《我的个神啊》这部印度电影。

大雄宝殿前面是大悲殿。殿前是砌砖走廊。向右穿过题额为"慈航普渡"的门洞,便是玄奘法师纪念堂。向左穿过题额为"悲愿宏深"的门洞,是弘一法师纪念堂。庭院西东两侧还分设地藏殿与讲经堂,皆面阔3间。大悲禅院是以古典殿堂式的建筑集群与封闭式的园林庭院结为一体的寺院 ,寺中有园,园中有寺。

天王殿后系原大雄宝殿,曾是大悲禅院的主殿,建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原殿门两侧大红楹柱上悬挂着上海龙华寺高僧明暘法师所书楹联,上联是“静听夜半钟声声声唤醒主人梦”;下联是“试看庭前月色色色全彰古佛心”,殿内正中原供奉明代所铸古铜鎏金千佛莲座释迦牟尼像,铜佛高5.2米,莲花座重6吨,座上有9999个小铜佛。2013年底,原大雄宝殿进行整体结构大修。

大雄宝殿后是一进清幽的四合小院,正中即是大悲殿,灰瓦卷棚硬山式建筑。小院的右侧是玄奘法师纪念堂,左侧则是弘一法师纪念堂。弘一法师(1880—1942)俗家姓李,名文涛,字叔同,别号息霜,原籍浙江平湖,出生于天津,其故居距大悲院不远。1918年,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落发出家,法名演音、法号弘一 。同年9月在灵隐寺受具足戒,一心学佛,专研戒律,有南山律宗大师之称,著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1990年在天津市河北区弘一法师故居建起了《李叔同书法碑林》,并铸有坐像。

1956年,住持惠文法师应龚望居士建议,开辟 “弘一法师纪念堂”,以作纪念这位天津出生的乡里先贤。堂门前悬挂老居士龚望用鸡毫所书的汉隶"弘一法师纪念堂"金字匾额。纪念堂内正中悬挂徐悲鸿为弘一法师所作的油画肖像的仿制品。画像前设案,案上供奉弘一法师盘膝端坐的铜像,高约1米,神情安逸 ,满面慈祥,为弘一法师得意高足广洽法师所捐制。纪念堂两侧悬有玻璃镜,有法师生平简介, 《华严经偈》影印件、翻照的大师玉照以及书法篆刻影印件。有展柜四个,陈列大师手书佛经、著述的影印件,另有今人所作弘一法师年谱、传记、纪念文章等书件,供瞻拜和怀念。

玄奘法师纪念堂位于大悲殿右侧,与左侧的弘一法师纪念堂正好对称 ,是为供奉唐代高僧玄奘大师的顶骨而设置的专室。当时被留下来的一部分共分成五份,分别供奉在北京、天津、南京、广州和四川。天津一份于1954年供奉在大悲禅院。

玄奘法师纪念堂位于大悲殿右侧,是为供奉唐代高僧玄奘大师的顶骨而设置的专室。纪念堂供奉着高约2米的玄奘法师绣像,供桌上的高约1.2米的莲座金色塔,象征以往供奉玄奘法师灵骨的史实和因缘。唐太宗贞观元年(627),玄奘二十六岁时,决心去佛教圣地天竺寻求真正的佛教经典,至摩揭陀国,入那烂陀寺,从戒贤为师,学《瑜伽论》等。贞观十八年(645)正月归国,将所获梵本经书657部献于朝廷,太宗命他在弘福寺翻译群经。经过十九年的刻苦努力,共译出佛经75部,1,338卷,1,300多万字。玄奘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圆寂,谥“大遍照”,塔于长安北原兴教寺。相传黄巢义军攻破长安,玄奘墓塔毁于兵火,后将其部分灵骨辗转至南京立塔供奉。太平天国时,塔圮,后遂堙没无人能识。1944年,日本侵略军在南京中华门外建神社时修路 ,从地下发现了供奉玄奘法师顶骨的石函,当时便被日本侵略军拿走一部分,留下来的一部分共分成五份分别供奉。1945年,住持等慈法师等人自北京请来玄奘法师顶骨至寺内供奉,1956年应印度政府的请求,经周恩来总理批示,将天津大悲禅院供奉的这块顶骨送往印度。1957年1月,顶骨被最终送至印度那烂陀寺遗址建寺供奉,至此大悲院仅余玄奘法师纪念堂,堂内陈列有“玄奘法师生平业迹”“关于玄奘顶骨”,以及有关玄奘法师生平事略及其墓塔、灵骨等照片文献。其实就这一点天津人要是去那里旅游,三哥家就该给我们免票,毕竟我们是这顶骨的娘家人。远嫁印度连彩礼我们都没要,往事如风啊。

大悲殿台基高约3尺,面阔5间,进深3间 ,位于大悲禅院的后殿,即大悲观世音菩萨殿。殿内供奉着二十四臂观世音菩萨塑像。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故称大悲殿。大悲殿的殿门之上除"大悲殿"匾额外,尚有"普渡迷津"四个大字匾额一块。殿门两侧有楹联两副。殿内供奉的观世音菩萨塑像,高3.6米,表层贴金,神态庄严,姿容动人。大悲殿内正面及两侧墙壁,皆有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彩绘的壁画 。壁画内容是释迦牟尼佛应化事迹图,分为6幅10图,介绍了佛祖降生、成道、讲经、说法、度众生及涅盘等主要事迹。

倓虚法师(1875—1963),名隆衔,字倓虚,天津市塘沽北塘王氏子,俗名福庭,父名德清,母张氏梦一梵僧牵黑驴求借宿,已而遂降生,时清光绪元年(1875)六月初。倓虚法师早年在东北经商,于四十岁时投北京红螺山请求披剃而未果,四十三岁到天津清修院投清池和尚请求出家。清池和尚引之到涞水县高明寺印魁老人塔前,礼叩为师,落发为僧。后依近代佛教大德、宁波观宗寺谛闲法师习天台教观,深得器重。四十四岁,应北京戊午讲经之请,随谛闲法师到北京,由谛闲法师主讲圆觉经于中南海怀仁堂。谛闲法师以南人北化,乡音较重,故倓虚法师为师传译之力为多,后获谛老慈授记莂,付法为天台教观第四十四世祖。此后倓虚法师一心致力于中国近代佛教的北传工作

1942年至1947年,倓虚大师在天津复兴重修大悲院,在青岛新建湛山寺,并渡渤海在东北建立近代四大佛寺,即辽宁营口楞严寺,沈阳慈恩寺,长春般若寺与哈乐滨极乐寺,为佛法在东北与天津、山东的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受香港佛教界邀请,倓虚法师前往香港弘化,并于香港再建华南学佛院、天台精舍、普陀寺、极乐寺等多处道场,更创建中华佛教图书馆于九龙。1963年农历六月二十二日下午二时结跏趺坐,在大众念佛声中安祥示寂,世寿八十有九,僧腊、戒腊四十六,法腊三十八。荼毗得舍利数千粒,骨花五大盘,光耀五色,灿烂晶莹,灵骨安藏于香港九龙西贡山麓大澳门,湛山寺塔院内,舍利分由各方迎请建塔供养。大师一生共建十方丛林九处、弘法支院十七处、佛学院十三处。

大悲院新建的大雄宝殿建造在原大殿的斜后方,2000年底竣工,采用传统的歇山顶重檐殿形制,整座大殿建于台基之上,殿内供奉缅甸玉佛三尊,每尊通高五米,重达三十吨,为北方玉佛之最。东西配像为护法二十诸天圣像,倒座正中为千手千眼观世音像,两侧塑“六圣”观音法像,突显大悲禅院为观音道场。大殿外墙刷红色涂料,台基周围环绕汉白玉栏杆,一眼望去,红墙黄瓦绿琉璃,玉阶丹楹,金碧辉煌,蔚为壮观。

天津老城和众多居民点在明代没有佛教寺院,名门望族还没有普遍信佛。比如天津名门华世奎家族在老城所建的华氏大院,就是老城里道观"泰山行宫"的原址。而大悲草堂建于东沽,即后来的窑洼地区。此处显著的特点是娴静,潞河这段河道东岸的堤防止于堤头村,以下没有堤坝。它是三岔河口以东多条减引河放淤地区,遍地为芦苇荡和野菊花。又是途经塌河淀南下迁徙候鸟群的栖息地,常有雁群和一些鹳鹤在此处觅食。在此处选一块高地,既可看到潞河上的片片白帆,又能见到雁鹤等野鸟在此小憩,还能感受到风吹芦荡的响声带来的空旷感。所以世高于明末在此创建了大悲草堂。

世高(1621-1700)号退居,著有《退居诗集》,诗学造诣很高。从其名号可推知其为明末遗民。清初,一批文化人在思想上尚未归顺清朝,保持气节,同时参禅顿悟,形成出世的精神状态。这也促成了世高、黄谦、龙震、张霔、梁洪等天津文人在大悲草堂结成草堂诗社。世高的诗风被诗界认为"虽脱口而出,如不经意,要皆冲闲淡雅,渐近自然,宛有古高士风"。这段时间世高被称作禅人,他结茅天津之衢,夏以水,冬以茗果,施往来行人,并将此处建成文人雅集的场所,促进了它的进一步发展。

顺治十四年(1657)至康熙四年(1665),时任部选守备的曹斌捐俸钱继之,筑室三楹,题曰大悲禅院。草堂诗社诸君的诗文内容和风格,都已有了明显的禅意。如龙震写"寻菊入秋寺,篱香晚磬幽。登高人去尽,水月满空楼",又写"翛然尘盍尽,最是草堂中。吟对僧白头,闲消花气红。方塘溢宿雨,高树落清风。坐到忘言后,心空境亦空"。

历代祖师世系(已考证出名讳者):世高-了凡-节和中公-学文-祥麟-禹山-倓虚-等慈-慧闲-惠文-深山-宝菡。

世高:大悲禅院的第一代住持,号退居,创建了大悲草堂。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至康熙四年(1665年),曹斌任天津卫守备时修建大悲禅院,并延请世高在院中传禅。

祥麟法师:光绪年间为大悲禅院住持。在动荡的年代中,主持修缮大悲禅院的殿宇围墙,邀请名僧升座讲经,并向四方宣扬大悲禅院的功德胜迹,使大悲禅院盛名复振,成为天津地区有影响的寺院。大悲禅院中兴之后,祥麟法师不懈深究佛理,故大悲禅院再度成为北方颇具盛名的十方丛林。

等慈法师: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由倓虚法师推荐,推等慈为大悲禅院住持,并代倓虚法师在天津监修大悲禅院。等慈将殿外古佛均供养到寺庙中来。并四处募捐,增置法器,使扩建后的殿堂很快充实起来。

慧闲法师:继等慈之后担任大悲禅院住持。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慧闲法师携弟子诚祥赴香港侍奉倓虚大师,即留港。

惠文法师:天津解放以后的大悲禅院住持。四岁因体弱多病,奉父母命寄名僧寺,法名仁果。民国十六年(1927年),住北京极乐庵依三宝和尚,从此专心向佛,研读佛经。五十七岁(1942年)、六十一岁时来天津住大悲禅院,任监院,一年后仍回京净莲寺。解放前应慧闲住持邀请仍来大悲禅院。解放后,等慈去北京,慧闲、诚祥去港,大悲禅院无人看守。惠文遂为住持。

智如法师:法名福觉,1990年6月依天津大悲禅院隆昌老和尚披剃出家。2007年9月19日荣膺天津大悲禅院方丈。

1954年,天津市市政府拔款,重新修整大悲禅院,油饰佛殿廊房,增修四周山墙,建造寮房。并请天津市文史馆馆长、甲骨文专家、著名书法家王襄题写"古刹大悲禅院"寺额。同年7月28日,天津市佛教协会成立,住持惠文法师当选会长,办公处设在大悲禅院内。

1956年,应印度政府请求,经时任总理周恩来批示,将顶骨送往印度昔日玄奘法师求法地那烂陀寺遗址供奉,成为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

1956年,住持惠文法师应龚望居士建议,开辟"弘一法师纪念堂",以作纪念乡里先贤。

1956年10月,中国应印度总理尼赫鲁之请,将玄奘法师顶骨送往北京。次年1月送至印度那烂陀寺遗址建寺供奉。

1957年,将原大佛寺(今河北区二中心小学)中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三尊铜像,移至大悲禅院,供奉于大雄宝殿内。

"文革"时期,院内僧众多被遣散,佛像,法器、殿堂多被毁。

1979年,从静海移来明代铜铸释迦佛像至大雄宝殿内中供奉。

1982年,天津市政府拨款,再重修大悲禅院,增修新山门。

1986年,正式对外开放。

1987年,原大雄宝殿三尊铜佛,移往南市莲宗寺供奉。香港大光法师来津,将倓虚大师舍利11粒,恭送寺中供养。

1988年,组建天津佛乐团,龚望任团长。佛乐团设在大悲院内。

1993年,新加坡郑国川居士供养高1.6米缅甸玉佛一尊于寺内。

1995年7月,新建二层式方丈院与市佛协办公楼落成。

1996年,征用原寺后方消防器材设备厂7600平方米用作扩建预留用地。

2000年底,新建大雄宝殿竣工。

2006年春,大悲禅院改扩建工程正式启动。

2015年1月,按清代原貌复建的天津大悲禅院西院"一层楼"全部竣工,并向游人开放。

大悲院大雄宝殿的西侧有一进四合院,称为西院,该院其实就是清朝守备曹斌最早修建的大悲院全址。现在的西院正房作为念佛堂,堂内所供奉的毗卢遮那佛造像,铜色古老,塑型精美,据考为唐代铜铸,系国内珍贵的佛门瑰宝文物。在清初,当时的大悲院也就是如天津一户大户人家的四合院大小,如今350年过去了,历经修缮扩建,大悲院已成为比之现前大数十倍的十方大丛林。而为大悲院兴盛扩建作出重要贡献的近代高僧当数天台宗第四十四世祖倓虚法师,在如今的大悲院西侧新建起一座倓虚法师舍利塔,塔内供奉着1987年由香港大光法师来津送来的倓虚大师舍利11粒,其后是倓虚法师纪念堂。

大悲禅院西院为清康熙八年(1669)起重建的建筑格局。康熙二十六年(1687)建成的“一层楼”,取意“更上一层楼”,为二层木结构建筑,曾为藏经阁,可登高望远。天津文人曾将其视为寺内“草堂诗社”酬唱雅集佳处,盛极一时,且因聚集南北名士而传为佳话。一些脍炙人口的诗作即在此吟诵而成。如蒋秋吟《沽河杂咏》诗曰:“大悲院在北门外,河北窑洼楼一层。几度登楼抬眼望,开窗但见满河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层楼”被毁弃。2015年原址复建,以史料为依据,符合在文物保护范围内施工的文保要求,使大悲禅院西院主体建筑格局臻于完善,一层卧佛殿匾文由释智如题写,二层平台抱厦之上的“一层楼”匾额由已故历史学家来新夏生前题写。楼前小广场还妥置幸存至今的原清末淮军大胜寺营镇海塔(镇海楼)塔刹。

大悲院建寺时间四百年,作为天津最大的十方丛林见证了从明至清,再由民国至新中国的各种变化,也独特地成为天津地区的著名佛教胜地。大悲院为出生于天津的民国时期高僧弘一法师、倓虚大师建立了纪念堂,并为复兴大悲院的倓虚大师起塔供奉舍利。大悲院曾供奉玄奘法师顶骨,成为中国为数不多地供奉有唐僧舍利的佛寺。大悲院现在仍是天津佛教的核心寺院,南来北往出入天津卫的佛教信徒都会慕名前来礼拜,当你来到天津大悲院的时候,你是否能遥见当年清初的“草堂社”世高、改名大胜寺的李鸿章,民国的弘一、倓虚大师以及那些发生在此的天津佛教胜事。斯人已去,大悲不朽!

  • 编辑:田建萍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