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最北端,有一片被誉为“华北绿肺”的百万亩林海——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这里曾是清代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核心区域,也曾因过度开垦沦为黄沙漫漫的荒漠。如今,它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书写了一部“地球卫士”的史诗。
前世今生:从“千里松林”到荒漠,再到百万亩林海
塞罕坝,“塞罕”是蒙语,意为美丽;“坝”是汉语,意为高岭,全名可译为“美丽的高岭”。辽金时期,这里森林茂密、水草丰美,是皇家狩猎避暑的胜地。清朝康熙皇帝在此设立木兰围场,成为“南拱京师,北控漠北”的军事屏障。然而,清末至民国,围场开禁垦荒,森林被砍伐殆尽,风沙肆虐,塞罕坝沦为“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原。
1962年,为阻挡黄沙侵袭、涵养京津水源,原林业部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369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创业者,在极端恶劣的气候条件下,用青春、汗水乃至生命,在沙地上种下一棵棵落叶松、樟子松,开启了“一棵树到百万亩林海”的奇迹。
生态奇迹:一座“绿色银行”的价值
如今,塞罕坝林场森林面积达到115万亩,森林覆盖率已由11.4%提高到82%,活立木蓄积达1036.8万立方米;涵养水源2.84亿立方米,相当于1.5个密云水库;固定二氧化碳86万吨,释放氧气60万吨;空气负离子含量是北京城区的6倍,成为名副其实的“华北绿肺”。据评估,森林资产总价值达到231.2亿元,每年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155.9亿元,成为京津冀地区的水源卫士和风沙屏障。
精神丰碑:塞罕坝精神的当代启示
“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已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教材。三代塞罕坝人接力奋斗,用“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胸怀,诠释了“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2017年,塞罕坝林场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典范。
四季美景:林海、草原、湖泊与星空
塞罕坝四季皆景:
春:金莲花、杜鹃花次第绽放,草原初绿;
夏:平均气温20℃,林海苍翠,是避暑天堂;
秋:层林尽染,白桦林金黄,摄影天堂;
冬:雪原雾凇,玉树琼枝,冰雪童话。
必游景点包括:
七星湖:七个小湖如北斗星散落,木栈道蜿蜒其间;
月亮湖:《还珠格格》外景地,湖水如镜,倒映草原;
塞罕塔:登塔可俯瞰万顷林海,远眺乌兰布统草原。
塞罕坝的故事,是一曲人与自然和解的赞歌,更是一面映照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镜子。从荒漠到林海,从“黄沙遮天”到“白云生处”,塞罕坝人用半个世纪的坚守证明:只要心怀绿色梦想,持之以恒,就能让荒漠变绿洲,让梦想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