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路艳霞)北京曹雪芹学会品红轩内书香弥漫。《增评补图石头记》藏家杜春耕、北京大学教授辛德勇、中国古籍鉴定专业委员会委员艾俊川、《增评补图石头记》后记执笔作者张青松以及多位重量级《红楼梦》版本收藏家、鉴赏家及学者日前共聚一堂,共同探讨光绪十年(1884年)同文书局初刊本《增评补图石头记》的版本价值与收藏。作为本书影印出版推动者,张青松说,“杜老一直找不到这套书中的第一函,以为已经丢失,于是这套书长期以三函状态存在。后来在杜老师吊柜里,终于把关键缺失的那一函找到了。”他还特别强调该版本的价值:“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铅排+石印’《石头记》,文本依据王希廉和大某山民的评点本,通过影印技术实现了版本固定化。”
艾俊川深入解析了该本的印刷史意义:“光绪十年中国仅有点石斋和同文书局两家掌握石印技术。同文书局创新性地将铅排活字与石印结合——铅排保障文字清爽美观,石印实现260幅插图精准复制。”
针对版本源流,张青松阐明底本脉络:“《增评补图石头记》的文本主要承袭王希廉评点本和大某山民的评点,而王本又以程甲本为基础。”辛德勇对比早期抄本差异:“甲戌本、庚辰本等抄本与程高刻本差异显著。而这套铅石印本的价值,正是通过工业技术将定本固化,终结了抄本时代的文本流变。”
在北京曹雪芹学会副会长位灵芝看来:“从曹雪芹手抄本到程高刻本,再到这套光绪十年(1884年)的铅石印本,《红楼梦》的版本伴随着技术进步不断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