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美食具有独特的特点。它擅烹两鲜,讲究时令,精于调味,吸收宫廷御膳元素,菜肴风 格粗犷豪迈又带些许华贵派头。传统津菜多以河、海两鲜为原料,以鱼虾蟹为食材的名菜占 比很大,民间有“吃鱼吃虾,天津为家”的说法。
狗不理包子是天津“三绝之首”、中华老字号之一,拥有150多年的历史。其褶花匀称,每个包子都有18个褶,除传统的猪肉包、三鲜包、 肉皮包外,还新增了海鲜包、野菜包、全蟹包等六大系列共100多个品种。
耳朵眼炸糕具有“黄、软、筋、香”四大特点,成品在滚油内炸成金黄色球冠状,色泽金黄爆 “刺儿”,口感外焦里嫩,酥皮脆而不硬。
熟梨糕,又名碗糕,学名甑糕,是天津传统的民间小吃。它以大米磨成粉渣后蒸熟为主料, 蒸好的糕放在纸上,再涂抹各种口味的小料,小料从最初的豆馅儿、白糖和红果三种,逐渐 发展出巧克力及多种水果口味。天津茶汤用龙头嘴的龙嘴大铜壶冲制,颜色杏黄,是天津秋 冬之季盛行的街头大众化小食品,在劝业场、食品街、街头巷尾避风处随处可见。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包含多道工序的传统食品制作技艺,起源于天津市河西区,流布于天津各 处并辐射全国。其种类繁多,有绿豆、黄豆、玉米等多种口味的散装麻花。制作时,师傅选用面粉、植物油和白糖等主料,加入桂花、芝麻仁、青红丝、闽姜、花生仁等十几种小料, 运用面肥发面、熬糖提浆、热油烫酥、糖粒拌馅等传统工艺,经过发肥、熬糖、配料、制馅 和面、压条、断条、对条、搓制成型、炸制等20多道关键工序,精制成不同口味的麻花。而 且,制作过程中需要根据面粉质量调整油酥大小,并适应气温高低变化增减面肥、碱剂量, 保证投料配比。其特殊之处在于采用搓制成型工艺,始终坚持手工操作,每支麻花由数根细 面条组成,在白面条和芝麻面条中间夹一条含有多种小料的酥馅,经拧花搓制成形美、色艳 的不同规格、大小各异的麻花品种。
锅巴菜,天津人一般称其为嘎巴菜,是路边小吃,仅作为早餐食用。它用绿豆面如摊煎饼一 样在饼铛上摊成薄饼,再切成一指宽的条状,浇上事先做好的卤汁,卤汁和北京的豆腐脑儿有些相似,食用时可按个人口味加入腐乳汁、韭菜花汁、蒜汁和芝麻酱汁,搭配烧饼和馃 子。杜称奇火烧因其创始人的姓名而得名,以油酥火烧最为有名,有什锦、豆馅儿、甜咸、 红果、玫瑰五种馅儿心。
煎饼馃子是天津常见的早点,由绿豆面薄饼、鸡蛋,搭配油条或者薄脆的“馃篦儿”组成,再 配以面酱、葱末,喜欢吃辣的还可配上辣椒酱,常见的搭配是煎饼馃子和一碗锅巴菜。罾蹦 鲤鱼是津菜的代表之一,以带鳞活鲤鱼炸熘而成,炸制后保持原有的鱼形且长时间不塌软, 酱汁浇在鱼身上瞬间会发出清脆的声响,特点是鳞骨酥脆,肉质鲜嫩,大酸大甜。
爆三样源于中国宫廷古菜“全家福”,因采用爆法、投料三样而得名,历史悠久,全国各地皆 有制作,主料选用猪瘦肉、猪腰、猪肝,配以玉兰片。八大碗使用炖、扒、蒸、烩等多种烹 饪方法烹制,每桌八个人,桌上八道菜,上菜时都用清一色的大海碗。其做法有粗细之分, 粗八大碗指熘鱼片、烩虾仁、全家福、桂花鱼骨、烩滑鱼、川肉丝、川大丸子、松肉等,细 八大碗有炒青虾仁、烩鸡丝、全炖蛋羹蟹黄、海参丸子、元宝肉、清汤鸡、拆烩鸡、家常烧 鲤鱼等。炒青虾仁属“细八大碗”菜品,主料为天津河产青虾,虾仁是活虾过了水现剥出来 的,之后配上切片的小青瓜在清油锅里爆炒两下。
贴饽饽熬小鱼,熬小鱼的原料为鲫鱼,掏净内脏洗净后用油煎透,再用葱、姜、蒜、腐乳、 醋、酱油略放些糖配制的佐料放锅一烹,用温火烤一下即可食用;饽饽用玉米面再掺上点儿 黄豆面和好,放到铛上贴好。天津坛子肉因使用陶瓷坛烧而得名,猪肉于沸水中浸烫,切块 后取特制小坛铺板子骨,放肉块调料肉皮密封坛口,文火焖熟,入碗凝固定型,食前加热, 滋味不变,还可配白菜、面筋、土豆等,是冬季时令菜。四大扒由满汉全席转变而来,内容 丰富,变化多样,适合各阶层享用。它不是可单独成席的菜肴,而是与“八大碗”相配的几样 配菜,主要包括扒整鸡、扒整鸭、扒肘子、扒方肉、扒海参、扒面筋、扒鱼等,民间“四扒” 多以鸡、鸭、鱼、肉为主。芝兰斋糕干是天津传统糕点,由老字号芝兰斋创制,用小站稻 米、糯米磨粉夹入多种馅儿料蒸制而成。石头门坎素包以木耳、花菜、豆皮、口蘑、香干、 面筋、豆菜、腐乳、麻酱、香油等作为馅儿料,每个包子都捏成21个褶,旺火蒸十几分钟即熟。
天津美食以其丰富的种类、独特的口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食客前来品尝。无论 是传统的老字号,还是街头巷尾的小吃摊,都承载着天津这座城市的历史与记忆,让人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天津的独特魅力。快来天津开启一场舌尖上的盛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