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北京必逛,3条线路带您玩转什刹海,99%的北京人不知道!青瓦灰墙藏着老北京的魂,但若少了懂行的领路人,怕是要错过不少藏在犄角旮旯的妙处。
什刹海 citywalk 路线
Tips:若紧凑游览:约2.5-3小时(含街道漫步、打鱼厅旧址、鑫园浴池、什刹海文化展示中心核心体验);
若深度体验:约3.5-4.5小时(含细品街道风貌与展示中心展品细节)。
致敬经典路线
烟袋斜街:打鱼厅旧址的小石墩→鑫园浴池旧址→什刹海文化展示中心
第一站:打鱼厅旧址
烟袋斜街形成于元代,因元、明时期管理海子捕鱼的机构——打鱼厅位于此地而得名。乾隆年间,更名为“鼓楼斜街”,清末时期改称“烟袋斜街”,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在烟袋斜街东口向内步行约五六十米的北侧,有一处打鱼厅旧址的小石墩,不妨前去打卡探访。
第二站:鑫园浴池
逛烟袋斜街时,可以去看看藏在21号的鑫园浴池旧址。鑫园浴池原名“鑫园澡堂”,是清朝末年太监李莲英嗣子李福庆开设的北京较早的浴池之一,1956年后公私合营,2014年9月20日停业,后改为客栈。别看现在门脸低调,这地儿在过去可是实打实的“网红澡堂”。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常来泡澡,胡同里的老街坊更是把这儿当成“社交场”,泡透了澡,拎着茶壶在休息区能侃一下午。2014年停业后,浴池改成了客栈,但老建筑的骨架还在:门口那对磨得发亮的门墩,墙面上隐约可见的“鑫园浴池”老招牌,还有窗棂上保留着的旧时花纹,都在悄悄说着当年的热闹。
第三站:什刹海文化展示中心
广福观是什刹海“十刹”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2007年,西城区政府启动烟袋斜街特色街建设工程,对广福观住户进行腾退。2008年,完成腾退与修复的广福观首次开放,举办了《京华胜地——什刹海历史文化展》。2017年,广福观计划改建为什刹海文化展示中心。如果您来什刹海,一定要来什刹海文化展示中心逛逛。您可以在这触摸到胡同的肌理,听门墩讲百年故事,看老照片里的什刹海如何从旧时模样走到今天;更能在一砖一瓦的陈列里,忽然懂了为什么有人说“不到什刹海,不算来北京”。
世界文化遗产之旅
(钟鼓楼→万宁桥→火神庙→前海游船码头→银锭桥→西海湿地公园→郭守敬纪念馆)
路线贴士:全程约4.5公里,步行需3.5-4小时,穿插游船可节省1小时;
第一站:钟鼓楼——听见中轴线的“时间回响”
作为北京中轴线的北起点,钟鼓楼是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的核心地标,也是这场旅程的最佳起点。钟楼和鼓楼是在明清两代500多年期间中轴线上最高的两座建筑。两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巍峨壮观,钟鼓楼作为元、明、清代都城的报时中心,是古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曾经的北京傍晚,伴随着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的钟鼓和鸣,这座古都便经历了一次仪式性的休眠直到次日五更钟鼓声再次响起,城市逐渐苏醒。如今鼓楼二楼已修复完毕,还可以购票登楼参观。
第二站:万宁桥——元明镇水兽里的水文密码
从鼓楼南行约800米,便到了万宁桥。这座元代古桥是中轴线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桥身四角的镇水兽藏着跨越朝代的智慧:东北侧为元代原雕趴蝮,石身布满七百多年风雨侵蚀的痕迹,线条古朴厚重;其余三角为明代补刻,雕琢更显细腻,风化较轻,鳞片与卷尾的纹路清晰可辨;俯身望向水面,还能隐约看见水下两只镇水兽——它们曾是旧时的“水文监测仪”,若水面低于石兽,便预示旱情将至,古人依此调配水源、安排农时,实用与匠心完美融合。
第三站:火神庙
从万宁桥沿前海西岸漫步3分钟,红墙绿瓦的火神庙映入眼帘。这座始建于唐代的道教庙宇,是中轴线旁现存最古老的火神祭祀地,也是北京宗教建筑遗产的重要代表。古时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三火神诞辰,这里香火鼎盛,香客摩肩接踵,庙会的吆喝声能传遍半片前海;如今殿宇清幽,檐角风铃偶有轻响,雕梁画栋间仍留存着唐、元、明、清四代修缮的痕迹。推开门,香火余韵与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堪称“活着的信仰遗产”。
第四站:前海游船码头
沿前海西岸北行至游船码头,可以在此选一艘摇橹船或休闲小艇,船行碧波间,两岸灰墙黛瓦、垂柳荷花随波晃动,远处火神庙的飞檐与钟鼓楼的轮廓交相辉映——这片水域曾是元大都漕运的核心,如今虽不见商船往来,却仍能从水波中读懂“水城北京”的基因。若体力尚可,继续沿岸边步行,沿途可瞥见胡同里的老北京生活:晾在院里的衣裳、墙根下下棋的大爷、窗台上的盆栽,都是遗产之外的生动注脚。
第五站:银锭桥
银锭桥位于前海和后海交接处,是一座南北向的单孔石拱桥。小桥虽不起眼却是昔日燕京八景“银锭观山”的主角。这座形似银锭的石拱桥,因连接前海与后海,被戏称为“世界最小跨海大桥”。过去站在桥上,可以眺望西山落日,而今都变成了高楼。这里也是往来恭王府、火神庙和荷花市场等地的“中转站”终日桥上都站满了游客。
第六站:西海湿地公园
从银锭桥沿后海西北行约15分钟,便抵达西海湿地公园。相较于前海、后海的喧嚣,这里更像一处“秘境”:芦苇摇曳,野鸭游弋,荷叶与古建倒影在水中,是北京城内难得的自然遗产与人文景观交融地。西海曾是元代漕运的终点码头,如今以湿地公园的形态延续着生态遗产。漫步木栈道,听鸟鸣与水流声交织,看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水面,可以感受不一样的什刹海。
第七站:郭守敬纪念馆
作为元代杰出的水利专家,郭守敬主持修建的通惠河,让什刹海成为京杭大运河的北端点,奠定了“水城北京”的格局。馆内通过水利模型、古籍记载与互动装置,系统展现了他治水的丰功伟绩:从疏通河道到设计闸门,古人如何驯服水脉、让漕运商船直抵都城的智慧,在此一目了然。登汇通祠远眺,前海、后海、西海三水格局尽收眼底,脚下每一寸土地,都印刻着水利遗产的厚重印记。
什刹海暑假带娃必逛路线
南官房胡同→恭王府→宋庆龄故居→烟袋斜街
暑假带娃来北京,不想只逛人挤人的景点?这条什刹海亲子路线藏着太多“边玩边学”的惊喜——既能让孩子在胡同里听老故事,在非遗工作室动手做风筝,还能在王府故居里触摸历史,连家长都能跟着找回童年乐趣,堪称“遛娃+涨知识”的双赢选择。
第一站:南官房胡同
清中期,朝廷在什刹海地区建造了大量官房,以满足外省官员进京后的生活需求。因此,这里有了以东、南、西、北、中命名的“官房”胡同。胡同39号院是一家传统的四合院,专门为游客提供胡同游服务。只需花费20元,你就可以体验到不一样的胡同文化。老板娘会详细介绍这个院子,它曾是清朝三品官员的住所。带娃逛南官房胡同,必须冲位于12号的风筝工作室。孩子们可以亲手体验做风筝:用小锯子(安全款)把竹篾削得细细的,跟着老师学扎骨架,再在绢布上画自己喜欢的图案——恐龙、公主、卡通形象都行,最后糊成一只独一无二的小风筝。
第二站恭王府
从南官房胡同出来,步行10分钟就到恭王府。带娃逛这里,别只顾着看房子——可以跟孩子玩“找福字”游戏:花园里的“福字碑”藏着康熙皇帝的笔迹,讲解员会告诉娃“这个福字能拆成‘多子、多田、多才、多寿’”,孩子边找边记,不知不觉就记住了典故。还可以让娃观察“99间半”的房屋格局,讲讲“为什么和珅的房子不敢超过100间”;看府里的戏台时,聊一聊“以前的人没有电视,怎么看戏取乐”。
第三站宋庆龄故居
从恭王府往后海方向走,就到了宋庆龄故居。比起王府的气派,这里更像个温柔的大花园,院子里的百年海棠树、安静的湖水,特别适合带娃慢慢逛。位于后海北沿46号的宋庆龄寓所,原是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的王府花园。它与东侧的建筑群同为醇亲王府,后称摄政王府。早在康熙年间,初建明珠府第,乾隆年间易为和珅别院,嘉庆年间改为成王府,光绪十四年改为醇亲王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即计划为宋庆龄在北京修建寓所,但她以国事为重,一再逊谢。后由周恩来总理亲自筹划,决定藉此王府花园,葺旧更新,新建一座仿古式两层主楼。园内碧水回环,山石嶙峋,花木荟萃,芳草萋萋,楼堂亭榭,错落其间,浑然一体,是一处娴静典雅的庭园。宋庆龄自1963年4月乔迁于此,一直工作、学习和生活到1981年5月29日逝世。同年10月,由国家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故居”, 翌年5月29日起对外开放。
第四站,烟袋斜街
逛累了就拐进烟袋斜街,这里藏着太多“美食+历史”的彩蛋。给孩子买一串冰糖葫芦,路过卖兔儿爷的摊子,让老板讲讲“兔儿爷为什么是三只脚”,最后可以让孩子自己挑一个小纪念品:风筝造型的书签、胡同图案的冰箱贴,回家后还能对着物件回忆这一天的经历,把“什刹海的记忆”稳稳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