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温室里,果香与科技交融;创客街区中,灵感与活力迸发。一条条乡村道路整洁通畅,连接起田园风光与都市繁华。这是昌平区兴寿镇辛庄村的日常街景,也是全区深入贯彻落实市领导调研指示和全市“百千工程”现场会精神一年来取得成果的一个缩影。



产业融合
从“单一种植”到“全链供给”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基,培育特色产业,打造共富乡村。昌平区立足草莓资源禀赋,推动一产“接二连三”,构建“草莓+”全产业链,打造沉浸式、可记忆、可消费的产业生态圈。
科技赋能夯实农业根基。辛庄草莓产业园引入智能温控、水肥一体化技术,完成60栋温室改造,每栋增产近千斤。强化种苗研发与农技培训,带动周边1500栋大棚增收千万余元。
“农文旅”融合拓展消费场景。昌平区兴寿镇辛庄村打造“一街两市一园”,2024年举办环保市集46场,单场客流超3000人。结合艺术家资源,打造“京郊小大理”IP,每年开展文旅活动80余场,吸引游客超100万人次。
文化IP与品牌活动提升乡村魅力。“辛庄村晚”“重阳百家宴”“乡村咖啡节”等品牌活动全年举办百余场,开发“文创雪糕”“禧龙”等系列产品,让新老村民成为文化共建的主角,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产业是融合科技、文化、旅游的“生态型经济”,乡村从“生产空间”升级为“生活场景”。
运营破局
从“政府包揽”到“市场主导”
提升运营水平,激活振兴动能。昌平区以“让专业人做专业事”为核心理念,构建起“政府引导—专业运营—多元参与”的市场化机制,厘清权责边界,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引入社会资本注入破解资金瓶颈。
在兴寿镇辛庄村,建立“村委会+运营公司+创客联盟+服务中心”四位一体协同架构。政府角色从“包揽者”转向“引导者”,由村委会统筹资源、动员群众、协调利益。运营公司负责专业策划、品牌营销、项目招商。创客联盟引导诚信经营、创新业态、参与共建。服务中心对接政策、提供公共服务。这一模式不仅厘清了权责边界,更激发了社会资本的参与热情。实施仅一年时间,辛庄村便吸引社会投资1700万元,实施项目32个,带动就业超5000人,形成“资金下乡、活力进村”的良性循环。
数字化赋能成为运营提效的“加速器”。“周末昌平”小程序整合预约、导览、支付功能,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消费矩阵;统一收银系统实现数据实时分析,指导业态调整与活动策划。2025年“五一”假期期间,通过小程序策划的“落日音乐会”单日吸引游客1.9万人,数字化引流成效明显。
运营机制的创新,让乡村从“建设时代”迈入“运营时代”,从“项目驱动”转向“可持续发展”。
片区联动
从“点上示范”到“全面开花”
突出片区联动,推动景村融合。乡村振兴不是“一村之事”,而是“全域之策”。昌平区以“片区联动、组团发展”为路径,推动示范效应从“点”到“片”、从“片”到“域”。这标志着区域发展从单点突破迈向整体协同,为写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提供了系统破题的“昌平方案”。
道路联通打通发展“动脉”。打造小火车、徒步、骑行线路,推进“慢行景观带”建设,形成“阡陌田园”“大地艺术”等主题游览路径,构建“交通路—产业路—景观路”三位一体联通体系。昌平文旅3路特色专线联通沙河高教园区,解锁京郊乡村之旅。
地图串联激活全域消费。绘制“兴寿镇吃喝玩乐大地图”,开发全域旅游小程序,推出四季主题游线路,串联市集、村咖、露营等消费场景,实现“以点带面”与“连片提升”的有效衔接。
三批示范片区梯次推进。一批示范片区转入精细化运营;二批示范片区实施项目23个,总投资1.2亿元,基本完成建设工作;三批示范片区选定昌平区崔村镇,定位“京郊苹果小镇”,推动昌金路沿线产业向西延伸,构建“一村美”到“一片美”的组团式发展格局。
片区联动是产业、流量、治理、文化的“深度融合”,让乡村振兴从“盆景”走向“风景”。
治理升级
从“一时之美”到“持久兴旺”
完善治理体系,建设和美乡村。昌平区坚持以党建引领为统揽,建立权责明晰、激励相容的长效机制。创新“辛庄模式”等治理模式破解环境问题与人口多元挑战,以制度创新推动习惯变革,推动“一时美”转向“持久兴”。
深化区域化党建。成立兴寿镇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联合党委、创客党支部、艺术家党支部等特色党组织,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作用,将镇域内国家版本馆、静之湖度假区等单位与村庄链接起来,搭建村庄与不同行业间的沟通合作平台。
“小切口”推动“大变革”。辛庄村创新“垃圾不落地”“两桶两箱分类法”,形成可复制推广的“辛庄模式”,源头分类减量率达80%。深化“书记就是最好的12345”做法,依托“双诉双融”工作站主动化解积案,整合工会、社保所、司法所、信访接待中心、综治中心“一会两所两中心”力量着力未诉先办,2024年度接诉即办市直派考核“三率”成绩居全区第一。
“四亮三包”激活共建意识。党员亮身份、村民亮家风、商户亮诚信、新村民亮贡献;包门前秩序卫生、包门前绿化养护、包游客旅游推介——这一行动在示范村全面铺开,逐步推动“习惯变革”。
治理不再是“管人管事”,而是“育人育环境”,乡村从“管理对象”成长为“治理主体”。昌平区实施“兴业筑巢”计划,推动以人兴业、以业留人,出台专门政策支持城市居民到乡村投资创业,建设“原住民+新村民”共生和谐社区,营造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不断吸引新村民定居创业,让传统农业村转变为创客云集、业态丰富的产业兴旺村。
昌平区“百千工程”的探索,不仅为首都乡村振兴写下生动注脚,更成为超大城市郊区发展的有益尝试。乡村振兴,产业是根基,唯有三产融合才能拓宽共富路径。乡村振兴,运营是引擎,唯有市场化机制才能激活沉睡资源。乡村振兴,联动是关键,唯有片区协同才能实现全域振兴。乡村振兴,治理是保障,唯有党建引领多元共治才能实现持久繁荣。
如今,走在辛庄村的创客街上,听着“落日音乐会”的旋律,看着新老村民共聚“百家宴”的笑脸,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村的转变,更是一种乡村发展范式的重构。从“输血”到“造血”,从“建设”到“运营”,从“管理”到“治理”。昌平区正以“百千工程”为笔,以绿水青山为底色,在京郊大地上绘制出一幅“产业兴、治理优、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