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9日上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全国文化中心专场。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同志介绍“十四五”时期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情况,并围绕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工作回答记者提问。市文物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广电局、市商务局、市体育局相关负责同志分别围绕文化遗产整体保护、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北京大视听”、文商旅体融合、体育事业发展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北京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副处长隗斌主持。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电影局局长霍志静:北京作为首都和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87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好全国文化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重要举措。“十四五”时期,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聚焦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以“一核一城三带两区”为总体框架,健全机制,加大力度,统筹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打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首善之区,在理论武装、新闻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
五个方面介绍
01
始终高擎思想旗帜,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思想舆论根基更加牢固
我们强化理论武装,统筹内宣外宣,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一是党的创新理论真理力量在京华大地充分彰显。
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持续抓好各层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高质量推进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协同研究基地建设,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建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京华实践教研中心,打造贯通理论与实践的“首都大课堂”。聚焦重大主题深入开展理论宣讲,推出《书山有路——习近平总书记的书单》等融媒产品,建强《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前线》杂志等平台,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二是重大活动组织和服务保障充分展现首善品质。
高标准服务保障建党百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党的二十大、新中国成立75周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党和国家重大活动,彰显大气开放包容的城市风范,充分展现中华文明时代气象。
三是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巩固壮大。
浓墨重彩开展重大主题宣传,精心组织市级新闻发布,顺应数字化、智能化趋势深化媒体融合发展,着力强化网上正面引导,中国新闻奖等重要奖项获奖数量在全国持续领跑。高品质建设海外社交平台传播矩阵,推出城市形象外宣系列产品,打造“魅力北京”“丝路大V北京行”等外宣品牌,推动优秀“京产”作品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故事。
02
大力弘扬时代新风,建设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最好的城市成效凸显
我们持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汇聚起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一是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成果斐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视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香山革命纪念地和北大红楼,多次强调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我们用心用情保护利用好红色资源,规划建设建党、抗战、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分类保护利用31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系统保护提升抗战遗址遗迹和纪念设施,整体活化利用“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革命旧址,擦亮一系列红色地标。特别是今年7月高质量完成抗战馆改扩建,推出《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宛平城焕新开放。“十四五”以来,三大片区主要场馆累计接待观众超3100万人次。
二是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持续挖掘宣传好人好事,6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李桓英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持续开展“北京榜样”选树宣传活动,举荐身边榜样近7万人,营造了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创新推出“‘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年均举办千余场活动,覆盖首都33所高校40万大学生,引领青年学生厚植文化自信、涵养家国情怀。
三是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形成精神文明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局面。在全国率先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全域覆盖,6个区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区,创历史最好成绩。深入实施《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持续开展“文明驾车 礼让行人”“光盘行动”等系列文明引导行动,有效助力城市精细化治理,市民文明指数连年上升。
03
加强文化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更加璀璨夺目
我们修订完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统筹推进“一城三带”建设,构建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不断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
一是以中轴线申遗带动老城整体保护成效显著。
“十四五”期间我们全力冲刺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力带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了”的要求,推进百余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认定312栋(座)历史建筑,探索形成“申请式退租”“共生院”等特色实践,老城文化遗产历史格局逐步恢复。2024年,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城市。
二是“三条文化带”保护建设成果丰硕。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延庆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亲们回信,勉励大家要“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为长城保护工作注入更强大动力。我们坚持保护第一,形成了以箭扣长城为代表的一批示范性保护工程,长城保护管理案例被世界遗产组织评为示范案例。大运河文化带实施文物保护工程200余项,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北运河(京冀段)全线62公里游船通航。同时,位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琉璃河遗址考古取得重大进展,实证北京3000多年建城史,海淀三山五园获评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完成改造提升,首钢园成功实现工业遗存向文化产业园区的绿色蝶变。在三条文化带上,历史景观与时代新篇交相辉映,充分展现着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坚实脚步。
三是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不断出新出彩。
我们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凤冠、天宫藻井冰箱贴等“爆款文创”形成文博新潮流,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最美中轴线节目等带动传统IP“火”起来。三条文化带三个文化节、“京杭对话”等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让更多群众参与分享,带动文化遗产“活”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进一步加强,创办国际非遗周,北京非遗常态化亮相大型国事活动,屡屡掀起国潮热、非遗热,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绽放出耀眼的时代光彩。
04
着力丰富优质文化供给,市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我们以“演艺之都”“博物馆之城”“书香京城”建设为抓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推出“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会馆有戏”品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影视高地。2024年举办营业性演出达5.7万场,观众超1280万人次,票房收入超39亿元,均创历史新高。大力度支持精品创作、技术创新和平台搭建,年产200余部电影,影视剧、网络文艺作品产量、质量全国领先,成功推出电影《流浪地球》系列、《志愿军》系列、《长津湖》系列,电视剧《觉醒年代》《我的阿勒泰》,舞剧《五星出东方》、京剧《齐白石》,长篇小说《宝水》《平安批》,歌曲《一起向未来》等一批精品力作。
制定“博物馆之城”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全市备案博物馆已达246家,挂牌类博物馆56家。去年以来成功举办“三星堆与金沙”“希腊人”“看·见殷商”等重磅展览。推出“旧书新知”品牌,真金白银支持实体书店建设,开展阅读季、十月文学月等主题活动,常态化举办春秋两季北京书市,“书香京城”蔚然成风。今年的地坛书市实现销售码洋超1亿元,较去年增长37.8%,成为金秋时节首都最具人气的文化盛事之一。
“十四五”期间,北京市民和游客的文化消费有了更多新空间、新地标。北京环球度假区和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先后建成开放,建设市区两级演艺新空间近百家。京津冀三地协同合作,文化资源更加贯通。持续加强文化援建和乡村文化振兴,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建设最美乡村。
在平台搭建方面,我们成功创办北京文化论坛,打造促进文化交流、深化文明互鉴的高端平台;习近平总书记致贺信肯定论坛,指出北京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有力见证。北京国际电影节影响力持续提升,第十五届北影节首创“电影生活节”,试水“票根经济”,带动相关销售额达251.7亿元。今年创新推出“北京范儿”短视频大赛,掀起新大众文艺创作热潮。
总之,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任务书里,不断丰富优质文化供给、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始终是最重要的篇章之一。
05
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质效更高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持续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是文化产业政策有力有效。
制定印发《关于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大力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措施》,配套出台游戏电竞、演艺、影视、超高清、网络视听等行业相关支持政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文化发展活力。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11.4%,文化产业支柱地位更加凸显。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认定107家市级园区,22个园区新入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798和751艺术园区、郎园Station、首钢园等特色园区成为优质文化企业的创业集聚地和市民群众的消费打卡地。
二是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势头强劲。
实施超高清视听先锋行动计划,打造更多文化科技融合新场景新消费,电竞文化综合体“微博IN”建成,王者荣耀、英雄联盟等顶级赛事落户北京,阿里集团数字影棚项目落地,首钢一高炉·SoReal科幻乐园和798超维视界·VR院线带来全新体验。2024年,全市文化新业态企业营业收入占全市文化企业营收的比重超七成,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数量、备案人工大模型数量等均居全国首位。
三是文商旅体融合创造文化新生态。
创建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机制,广泛整合文旅、商务、体育、交通等各类资源,市区协同、部门联动,以举办电影节展、文物大展、体育赛事、节假日文旅活动为契机,通过“票根经济”“超现场”等创新举措,有效推动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潮玩经济持续火热,LABUBU、WAKUKU火爆出圈,“跟着电影去旅行、跟着演唱会去旅行、跟着赛事去旅行”打造可观、可玩、可体验的“一站式消费场景”,让更多文旅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
回顾“十四五”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这五年,所有成绩的取得,最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展望“十五五”,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不断强化务实为民作风,全力以赴、接续奋斗,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为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添翼赋能,为中华文明续写更加璀璨的京华新篇!
记者提问
记者:我们关注到,“十四五”时期,北京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市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推出了很多有力举措,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想请您重点介绍一下这方面内容。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电影局局长霍志静: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和质量与市民幸福感和获得感密切相关。“十四五”时期,我市着力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在设施布局、内容供给、服务优化等方面不断努力提升,力争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包括以下四方面
一是加大政策保障力度。
颁布实施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同时根据人民群众需求和市场变化,提高政策保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我们先后出台建设演艺之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演艺高质量发展支持办法、文化文物单位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深入推进新时代书香京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资金方面,除常规财政保障外,每年投入近5亿元用于资助扶持舞台艺术、影视剧、图书等各门类艺术创作生产,每年投入1亿元财政资金扶持实体书店发展,为优质文化供给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完善公共文化设施。
“十四五”期间全市文化设施建设成果丰硕,2023年底,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建成开放,目前已累计接待游客超1000万人次。其中,北京艺术中心完成演出608场、举办各类艺术活动近700场;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推出的“三星堆与金沙”“看·见殷商”特展屡屡引发观展热潮;北京城市图书馆开放即出圈,仅2025年就举办了各类活动3500多场,2600多万人参与。我们结合城市更新,将书店、美术馆、演艺新空间等文化业态引入社区、引入商圈,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369处。打造台湖演艺小镇,北京交响乐团正式入驻,建成全国首个面向市民免费开放的交响乐体验馆。目前,全市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基本全覆盖,基本建成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居民得以更加便利地享受家门口的公共文化服务。
三是进一步丰富优质文化供给。
打造优质内容的展示展演展映平台,国内外高水平演出和赛事不断、大型演唱会和音乐节覆盖全年、文化名人的艺术交流俯拾皆是,这是北京具有强大吸引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大戏看北京”,2024年全市举办营业性演出5.7万场,大型演出活动200余场,同比分别增长15.6%、65.6%,票房分别增长73.6%、177.7%,这些数据也印证了我们每年供给的增加。北京也是全国内容创作生产最活跃的城市,“十四五”期间推出新创舞台剧目超200部;电影年产量超200部、电视剧年产量30余部。每逢节假日,我们都提级谋划全市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各类文化空间,组织万余场文化活动,配套开展文化消费促进行动,发放文化惠民券,让市民有更丰富更便利的文化体验。
四是不断激发文化创新活力。
积极推进文化文物单位试点改革,鼓励博物馆延时错时开放,优化配套服务,丰富文创产品开发。特别是进一步发挥北京科技资源优势,用科技为公共文化服务赋能,采用5G+8K、云端制作、线上直播等技术,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先后推出“云上读书季”“北京博物馆云”“数字中轴”等线上产品,还积极打造“第二现场”,持续改进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人民群众需求,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力争创造更多可感可及的文化惠民体验,让大家不断感受到更新更好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