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入冬了

  • 2025-11-27 11:17:00
  • 北京日报

当秋天的最后一片叶子悄然落下之后,冬就悄悄地走进了紫禁城,偌大的紫禁城顿时进入了冬季时间。

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不仅是皇帝的居所,更是权力的中心,其规模宏大,建筑众多,再加上还有中央直属衙门机关设在这里,因此冬季供暖的责任重大。

在清代,为紫禁城服务的机构是内务府,下辖七司三院,其中有一个惜薪司,早在明代就是宦官四司之一,是专门职掌宫中柴炭的机构。到了清顺治帝时,设立了为皇帝及其家族服务的内廷机构十三衙门,其下也设有惜薪司。康熙帝时,惜薪司改为内工部,属内务府,后又改称营造司。

为了搞好紫禁城的冬季供暖,清代在皇宫内设有三个机构,一是热火处,设有八品首领太监二员、太监五十员,专管火炉安装维护;二是柴炭处,设有首领太监二员、太监二十五员,专管柴炭的存储和分发;三是烧炕处,设有首领太监二员、太监二十五员,专管点火烧炕。有了这些机构,紫禁城的冬季才有了供暖保障。

紫禁城内的建筑,通常以院落为单位,供暖面积大、设施多。首先营造司要提前做好检修,以确保供暖季各项供暖设施安全顺利运行。紫禁城的保暖也多与百姓一样是火炕,只是其技术和其他辅助设备先进一些,表现在从外观看你根本找不到烟囱。

紫禁城的殿内地砖下面砌有纵横相通的火道,通向殿外的地炉子。当点燃外面的地炉子时,热气会均匀地扩散到地面与墙壁的每个角落,使得整个宫殿顿时热起来。那时就做到了散热面积大、热量均匀,且无烟灰污染,已经具备了今天地暖的特征。明太监刘若愚《酌中志》有载:“乾清宫大殿……右向东曰懋勤殿,先帝创造地炕于此,恒临御之。”这些地下火道的入口一般都建在宫殿北侧,进气口平日用木板盖住,排烟口也建得非常隐蔽,还用于通风供氧,所以外人是看不到烟囱的。

但是这些设施,在每年冬季到来之时,都要进行维护检修,以确保供暖安全,这项工作由内务府下属的营造司和热火处负责。除上面这些设施之外,他们还要负责紫禁城一些室内的火炉,又叫火盆,以及熏笼和小火炉的管理维护和发放。这种随手可以提动的小火炉,放在脚下暖脚的叫脚炉,用来暖手的叫手炉,制作更加精美讲究。

其次是备足燃料。紫禁城对炭的要求很高,使用的是优质的“红罗炭”。早在明代,宫廷为了解决紫禁城的取暖问题,派专员四处寻找适合的木材。经过几番考察,最终确定易州、涿州、通州、蓟州等地作为炭的主要采集地。明宣德四年,朝廷设立易州柴炭厂,专门为宫廷烧制高质量木炭,运至京城红罗厂。木炭按尺寸锯截后,装入涂有红土的小圆荆筐,再送入宫内使用,所以名为“红罗炭”。当时红罗厂称外厂,惜薪司称内厂。这种木材烧制的木炭,燃烧耐久,不冒烟,很受欢迎。

紫禁城内房屋数量多,人口也众多,所需木炭数量很大。据记载,清乾隆年间,宫内按份例供应木炭,供应的标准是:皇太后120斤,皇后110斤,皇贵妃90斤,贵妃75斤,公主30斤,皇子20斤,皇孙10斤。所以,柴炭处的工作量不小呢。

紫禁城的地暖,道光帝曾写诗赞叹:“花砖细布擅奇工,暗热松枝地底烘。静坐只疑春煦青,闭眼常觉体冲融。形参鸟道层层接,理悟羊肠面面通。荐以文茵饶雅趣,一堂暖气着帘栊。”

第三是要做好冬服。冬天换上保暖效果更好的服装,不仅皇帝,紫禁城内的后宫嫔妃也需要更换冬装。根据使用地点和场合不同,清朝宫廷服装主要分为礼服、吉服、行服、戎服、常服五种,其中以用于祭祀、朝贺典礼、政务等活动的礼服规格最高。皇帝礼服包括朝服(朝袍)、端罩和衮服,后妃们礼服包括朝袍、朝裙和朝褂,冬季的服装也要按规制来更换。

负责宫廷服装的机构主要有:织染局(归内务府管理,专司制造宫廷内用袍料),广储司(供办皇帝、皇太后、皇后、妃嫔及皇子、公主的四时衣服),造办处(制作皇家御用物品和宫廷物品),以及为皇室服务的江南织造。为了做出更好更优的服装,他们在全国范围内召集各种技艺精湛的工匠,根据皇室成员的喜好来制作衣服鞋帽。所以冬季的服装供应这一块的工作量也是很大的。

紫禁城内的各宫殿房屋冬天需挂门帘保暖,清宫造办处在地安门外设有帘子库,这是专门制作皇宫冬夏所用各类帘子的机构。冬天紫禁城悬挂的帘子种类多样,常见的有皮帘、棉帘、毛毡帘等。其中,皇帝、皇后及妃子的寝宫所用帘子极为特殊,多为裘帘锦幕,或以皮棉帷幕深垂,挡风避寒效果最佳;而太监、宫女们的居屋,则仅使用蒲草制成的草帘子——在紫禁城,就连挂一个门帘也是有等级的。

正因为有了这些部门的努力工作,才有了紫禁城温暖的冬天。对此乾隆帝深有体会,他曾在《冬夜偶成》一诗中写道:“人苦冬日短,我爱冬夜长。皓月悬长空,朔风飘碎霜。垂帘在氍毹,红烛明涂堂。博山炷水沉,和以梅蕊香。敲诗不觉冷,漏永夜未央。”(刘永加)

  • 编辑: 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