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京剧院建院40年之二:人才辈出行当齐全 创作队伍强大

  • 2019-04-10 14:36:35
  • 北京旅游网

【北京旅游网报道】2019年3月31日,北京京剧院举办了建院40周年“辉煌岁月”展演的最后一场演出。演出现场,观众的叫好声、掌声一浪高过一浪,一组组实力不凡的演员轮番登场,一段段精彩唱段让观众兴奋不已,台上台下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演出前,长安大戏院售票窗口摆出“票已售罄”的牌子,观众早早候场。这一天,北京京剧院同时推出五场演出,参加演唱会的只有剧院40%的主演。

北京京剧院如今人才辈出的局面来之不易。4月8日,北京京剧院举办了开放日活动,邀请首都多家媒体到北京京剧院参观展览。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详细介绍了北京京剧院的人才培养工作。

李恩杰院长提出,人才培养是剧院存在的根本,一个强大的剧院需要有充分的人才储备。其中应包括:行当齐全、年龄结构合理的演员、演奏员队伍,实力强大的创作队伍,眼界开阔、能力强、水平高的运营管理队伍。

北京京剧院历来重视人才培养工作。1979年北京京剧院刚一建立,就组织了大规模的青年演员集体拜师活动,青年演员纷纷拜师名家。杨淑蕊、关静兰拜师张君秋,阎桂祥拜师赵燕侠,裴伟如、韩增祥拜师李万春,罗长德拜师袁世海,李世英拜师吴素秋,李冬梅、张梅林、刘秀琴拜师李慧芳,赵葆秀拜师何盛清、李金泉,赵世璞拜师于世文。之后,这些青年演员都成为了剧院的栋梁之材,支撑了剧院一个时代。

上世纪80年代后,剧院从戏曲学院引进了王蓉蓉、杜镇杰、李宏图等优秀后备人才,为重点培养这些有潜力的青年演员,北京京剧院在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局支持下选调精兵强将担任领导和骨干组建了北京市青年京剧团,实行独立建制,为青年演员成长创造特殊的环境和条件。以王蓉蓉、杜镇杰、李宏图为核心力量,加上以后陆续引进的迟小秋、朱强、陈俊杰等业务骨干形成了近二十年剧院的“领衔主演”团队,确保了剧院建院以后的40年领军团队始终在全国院团中保持强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剧院及时发现人才培养方面的潜在危机,把握时代脉搏,遵从艺术规律,以守正创新的理念破解人才培养难题。通过举办擂台赛、擂台邀请赛,鼓励青年演员举办个人专场、面向市场竞争等方式,以为青年演员搭建成长的平台、激发青年演员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为手段培养青年演员,取得了成功。在李宏图、王蓉蓉、杜镇杰等领衔主演相继面临退休之际,一批优秀青年骨干演员已具备担纲的能力,并且形成了强大的后续队伍。这一结果与剧院未雨绸缪、多年来坚持不懈的人才培养举措分不开。自2011年,剧院面向35周岁以下青年演员举办了“魅力春天”青年演员擂台赛,8年间共举办擂台赛、擂台邀请赛10次,共有160名青年演员获得了参赛机会,以唱完整大戏为要求组织青年演员学戏、演戏,练功,使剧院有超过演员总数50%的演员成为了具有主演大戏能力和经验的演员。

几年中支持剧院30多名青年演员举办个人专场100余场,个人专场已经成为青年演员突出重围、实现追求梦想的快车道。

剧院打造“每周一星”送大戏下基层活动,结合惠民演出、京剧普及活动和市场培育,为青年演员提供进一步锻炼成长的“天梯”。

现今北京京剧院演员、演奏员队伍规模宏大,行当齐全,结构合理,流派纷呈。剧院可以独立承担各种京剧剧目的演出。具备同时演出五至六台传统剧目演出的能力;可以同时举办两场高水平的演唱会;可以举办京胡演奏音乐会。

具备其他京剧艺术院团无可比拟的综合实力。

剧院以王蓉蓉、杜镇杰、李宏图、迟小秋、朱强、张慧芳、胡文阁等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京剧名家,组成“领衔主演”队伍;以40岁以上能够担纲主演的一级演员为成员组成“剧院中坚”梯队;以40岁以下青年演员中的佼佼者为成员组成“青年领军”梯队;以崭露头角的青年演员为成员组成“魅力新星”梯队。

剧院还从“剧院中坚”和“青年领军”中选拔了13名佼佼者建立了“备选领衔主演”队伍,并为其开设“小灶”进行专门的培养,提出要求、压给任务,进行专门的锤炼,使其能够以超越者的态势接班剧院的“领衔主演”。

剧院在大力培养优秀演员的同时也没有忽视演奏员队伍、创作队伍、舞台监督队伍、舞美人才队伍、经营管理队伍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使其与演员队伍协同发展。

剧院为使演奏员队伍与演员队伍协调发展,采用给机会压担子等方式大力培养演奏员队伍,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奏员快速成长,剧院还培养出了全国惟一的青年京剧交响乐队指挥。2018年成功举办“京胡演奏音乐会,20多位京胡演奏员担纲演奏。

在主创人才培养方面,剧院大力推动主创队伍管理方式改革,彻底摒弃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管理模式,下决心解决主创人员只挂名不干事儿的问题,想方设法给想干事能干事主创提供机会和支持,李卓群、刘洋等己成为在社会上小有影响的创作人才。

着力打造了舞台监督人才队伍,把具备舞台监督能力做为从事艺术管理工作的先决条件,让接近退休年龄的资深舞台监督逐渐退出一线,改做艺术指导,强力推动年轻舞台监督担纲。经过几年的努力,剧院培养出了20多名舞台监督,有的己获得舞台监督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其他京剧院团也邀请京剧院舞台监督去排戏。

北京京剧院培养人才的具体做法为:

1. 变“研究”为“行动”。培养人才既是文艺院团的战略任务也是日常工作,既是老大难问题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多年来,行业内部充斥各种人才培养的研究部署、各种研讨论证、各种思考建议甚至是牢骚怪话。总之,许久以来人才培养走进了说得多做得少的怪圈。实践是人才培养的根本,剧院打破“怪圈”,将培养付诸行动。通过几年努力,剧院一大批优秀青年演员脱颖而出。

2. 变“包揽”为“铺路、搭台”。以往的“培养”剧院是包揽一切、承担全部责任,结果是费力不讨好,里外不是人。培养谁、怎样培养都成为了难题,为什么不培养我?成为了剧院难以回答且必须面对的问题。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把学不学、怎么学的主动权交给演员,在“培养谁”的问题上,将组织决定转变为机制引导、客观评价,剧院变被动。把水平够不够、能力成不成交给公众和市场去评判。

3. 变“赔本买卖”为“赚钱生意”。培养人才往往是资金投入有来无回的赔本买卖,造成人才培养工作难以持续推进。将人才培养的活动变为商业演出的项目做出规模、做出声势、做出套路,不仅收获了人才还能获得不错的票房收入,成了一桩大赚特赚的好生意。北京京剧院的人才培养从未向财政申请过专项经费,都是结合演出经营用市场运作的方式运作。

4. 变“强行定位”为“水到渠成”。按行规路是一个剧团高水平完成一台剧目演出的需要,也是科学合理发挥人才作用的科学方法。为了实现按行规路,剧院会人为对各类人才进行定位。这种带有组织决定性质的“强行定位”与人才的自我认知往往存有巨大的反差,最终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效果。提供演出机会、搭建成长平台,让人才在实践中清楚自己的定位,实现按行归路,找不到自己位置的最终会被淘汰。不仅达到了目,还让各类人才心理平衡。

如今,京剧院的人才培养使得一大批青年演员、导演展露头角,获得市场认可。

  • 编辑:张晓芳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