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庵古刹创建于元代,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山门向东,院内有四个小院,整个建筑布局严谨,瑰丽庄重。庙内西侧的三间敞轩就是人们常说的陶然亭。这座建筑最初是清康熙34年(公元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修建的,庙的总面积为27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800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观音殿、准提殿、文昌阁、陶然亭等。自清代以来,由于这一带富有自然风光,多年来一直成为封建士大夫、文人墨客聚会游览的地方,至今留下很多诗文作品。在近代,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先后在此进行革命活动,而成为北京的一处具有纪念意义的革命遗址。到解放前夕,这里已经到处是残墙败壁,建筑凋零。解放后,随着陶然亭公园的新建,慈悲庵才获得了新生。作为革命纪念地,这座庙于1978年重修并重新恢复了革命陈列室,开辟了园史陈列室。
云绘楼是皇家园林建筑,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原在中南海内东岸,双层楼廊,画檐雕梁,玲珑秀丽,是当时皇帝登楼观赏太液清池,写字、绘画、吟诗作曲之处。1954年因施工需要拆除,建筑学家梁思成考虑这组建筑结构和风格独具特色,建议保留,周总理表示赞同,并与梁思成一起到陶然亭亲自选址,把这组建筑完整地迁建到本园的西湖南岸。1984年,云绘楼,清音阁被列位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公园再次油饰修缮,并配以汉白玉栏杆,使它更加巍峨壮观。
经幢是古代宗教的一种石刻,创建于唐代。庵内这尊经幢全名为:故慈智大德佛顶尊胜大悲陀罗尼幢。是为了纪念慈智和尚而建的。幢身上刻的是慈智和尚的生平事迹。幢身为8面型。幢身刻有4尊佛像以及4段梵、汉两种文字的经文。4尊佛像都是螺髻袒胸,盘膝而坐,脑后衬有火焰光环,神态安详,栩栩如生。各自按照佛家特定的涵义,摆出不同的手势。4段经文分别是《观音菩萨甘露陀罗尼》、《净法界陀罗尼》、《智炬如来心破地狱陀罗尼》。但是有一面的经文已经模糊不清,只能看到“天会九年”几个字。
在中国历史上,只有北汉主刘君和金代太守完颜盛用过“天会”这个年号,但是北汉政权仅存在29年,而且地域没有涉及北京的范围。所以学术界认为这尊经幢是金代遗物,距离现在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了。在经幢两边各有南北两个大殿。慈智和尚姓魏名震,在辽道宗耶律宏基年间进宫讲过法,并赐予紫衣慈智的称号。慈智和尚圆寂的第二年,他的弟子为了纪念他,在他的坟前建立此幢。1964年,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来到陶然亭时说:“辽幢很有历史价值,它是测定金中都城址位置的重要坐标,同时还是北京历史上的一处重要水准点。”
坐北朝南,面阔3间,进深1间,高约10米,总建筑面积为83.28平方米。阁前有一小方亭。楼上朝南一面有廊,可凭栏眺望。文昌阁木质的梁檩栋枋外露部分,以及亭、廊的天花板,都饰有彩绘,颇为华美,加之此阁虽小却颇具特点,因而,它虽无飞檐斗拱的造型,但危楼高耸,也颇觉飘逸灵秀。文昌阁内祀奉的是文昌帝君(又称梓潼帝君)和魁星,这两位神祇是主宰文运兴衰和功名禄位之神,最受读书人的崇敬。故在封建时代,它一直是进京参加会考的考生们顶礼膜拜的圣殿。文昌阁旧有为人预卜命运的“文昌阁签诗”百首,皆系集古诗而成的七言绝句,传为纪晓岚所作。僧人把这些诗写成“文昌灵签”,供来此问卜者抽签。
明朝的朱棣皇帝曾经在陶然亭一带设立了一个黑窑厂,专门掌管烧制砖瓦的事物,又因为前面的小山上建有高大的窑神庙,所以人们就都叫这座小山为“窑台”,久而久之窑台成为了黑窑厂的代表。到了康熙年间,这个窑厂交给窑户自己打理,而后就衰败了,到了乾隆年间有些人自发的在窑台上搭凉棚,设茶具,很多人都喜欢到这里来登高饮茶,在历史上也留下了不少登窑台的诗句,像王渔洋就在《黑窑厂登高》中写到:寒云萧瑟古今哀,携客同登万里台。“窑台登眺”逐渐成为了南城的一处著名的观景点。
到了民国年间窑台地区逐渐变的荒芜,游人也越来越少,但每天早上有很多梨园子弟喜欢到这来喊嗓子练功,很多梨园界的老前辈老艺术家都在这练过声,其中就包括京剧艺术大师潭辛培老先生。到了40年代由于梨园界的一厥不振窑台茶馆也逐渐荒芜。解放后公园为了恢复这处古迹于1961年重修了窑台茶馆,并于1982年和1984年两次对它进行了重新修缮,现在茶馆的院中还摆放一块唐代出土的窑炼,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