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每当这首代代口耳相传的《二十四节气歌》唱起,便如同输入了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式健康生活的登陆密码。
8月25日,北京世园会生活体验馆三馆联动,观众们在本草印象馆的小药童、老药仙,茶文化体验馆的茶小弟、茶小妹,以及生态气象馆的朵朵和二十四节气模特的引领下,观看了一场美仑美奂的二十四节气文化主题大秀。

“大家看,我今天身上这身衣服,中式的。为什么这么穿?服饰专家说了,这样人的身体在衣服里面舒适,适合咱们中国人。这就是咱们中国人的健康生活方式。”随着北京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李然的娓娓道来,,“天人合一· 二十四节气——回归健康的中国式生活”主题活动拉开了帷幕。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也就是说人处于天 地之间,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和自然天地万物有着一份深深的连接。 “节”,节点,与时间概念有关;“气”,是气候,与天气状况有关。“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依照中医天人合一的理论思想,二十四节气正是中国人顺应天地健康生活的坐标。“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人合一,顺应四时,二十四节气以及对应节气相应的衣食住行都是学问。
“说到食,不得不说到茶。我们都知道,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也是药,有保健养生的功用。” 在生活体验馆的茶文化体验馆,代表二十四节气的模特们携带二十四节气茶,踏着四时寒暑的变换步伐而来。

春饮花茶祛寒邪、夏饮绿茶除暑湿、秋饮乌龙润燥气、红茶普洱御寒冬,不仅如此,每个节气都有对应的茶饮,明前茶、雨前茶、寒露茶……节气与茶,中国人与四时寒暑,以这样独特的方式进行着交流,这样的别致风流。
暑退秋入半,当下正值处暑节气,自然界进入由热转凉。北京碗泡茶研究中心碗泡技艺传承人郑亮介绍,处暑这个节气特别适合喝安徽的祁门红茶。一是祁门红茶知时节,以处暑节气出产的品质最佳;二是祁门红茶性温,富含维生素、儿茶素、茶红素和微量钾元素等,温胃驱寒,适合天气转凉饮用。

茶艺师在叮咚雅乐中,泡上一道祁门红茶,奉与游客品尝。闭目闻雅乐,低头品香茗。游客们浅啜轻尝,让那苦涩在口中回甘,感受那人与天地相合之道。
品过节气茶,身着二十四节气代表服装的模特们转场气象馆。在气象馆旋转的星空之下,取二十四节气伞。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模特们走上花田步道。手执节气伞,在悠扬的《二十四节气歌》伴奏之下,模特们由烟雨蒙蒙的清明走向雨雪霏霏的小雪,由杨柳依依的芒种走向万物闭藏的大寒。摇曳的身姿、秀丽的油纸伞,花田步道上,犹如渲染出一幅四时寒暑的水墨画。

老药仙和小药童代领手执四时花果的模特与二十四节气模特汇合。浓郁的中国风令游客纷纷合照,直呼“太美了!”
随后,模特们转场至生活体验馆二层的本草印象馆,在冬食药膳展区,捧起同仁堂粹合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提供的节气药膳,沿展馆走秀至活动区。精美到令人难以下箸的菜品,蕴含其中的节气养生之道吸引观众一同来到活动区。

在活动区,主持人李然对话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药膳研究会膳用药材食材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马晓北教授。马晓北介绍,《黄帝内经》中有专门的关于四季养生的论述。
春三月,此谓发陈。这个时候万物生发,人也要随之而动,适合吃一些发散的、养肝的食物,比如韭菜、比如香椿芽。夏三月,此谓蕃秀,这个时候要夜卧早起,注意养心,饮食上可以吃一些荷叶、绿豆等,健胃驱暑。秋三月,此谓容平。这时要早卧早起,注意养肺,可以吃一些清肺养阴的食物,比如梨、银耳、鸭肉等。冬三月,此谓闭藏,这个时候要早卧晚起,起居以养藏为主,注意养肾,吃一些补肾的食物如枸杞等。

当下正值处暑节气,主持人李然请上北京同仁堂粹和养老有限公司专家中医博士许丞莹现场讲解。许丞莹介绍,处暑是夏天的尾巴,秋天的开始,这个时候在注重润燥养阴,大家去菜市场的时候不妨多考虑一下这方面的食材。比如莲子、比如山药等等。许丞莹还介绍了这些食材的简单做法。同仁堂粹合的厨师现场制作了适合处暑食用的药膳现场分享给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