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务部街胡同27号院内,一座仿古石碑上写着“老好使Shop”,这是家什么店?
“老好使”有60多平方米,分为“我的头顶我做主”“老年人零食前5”“给孙子孙女的礼物”“不求人”等若干单元,原来,这是家专为老年人服务的商店。
“专为老人服务,也不全对!”负责27号院运营的创意团队研究员园儿说,“老好使Shop”的运营团队是一群年轻人,在他们心中,“老好使”是老、中、青三代人对话和互动的场所,“我们期待能帮助老年人和年轻人‘通电’。”园儿说。
探店
日常所需“老好使”里都有
这个店虽然只有60多平方米,老人的日常生活所需,在这里全能找到。
在“我的头顶我做主”单元,各式假发和帽子琳琅满目。帽子有贝雷帽、防晒帽、草帽、棒球帽等;假发样式有短卷发、齐肩发、麻花辫、空气刘海等十多种,颜色既有保守的黑、棕、亚麻色,也有亮眼时尚的银色。
“这个空气刘海我要了!”来逛店的“60后”齐女士试戴了一圈,果断出手。戴上刚刚购买的复古贝雷帽,56岁的老常欣喜点赞,“这简直就像给我设计的一样。”喊上几位邻里姐妹,家住王府井附近的王大姐专程来这儿“探店”,她们都说“真新鲜、真好玩儿”。
“给孙子孙女的礼物”单元,白雪公主、铁皮青蛙、小马宝莉等各式玩具萌态十足。“我外孙女最喜欢这个小马,我才知道,这叫小马宝莉。”70多岁的老李边说边将小马宝莉玩偶装进购物袋。
“不求人”单元,有小手、葫芦、圆球等各种形状的拍打棒,还有痒痒挠、搓脚板、手电、放大镜等各种生活用品。为什么叫“不求人”?因为用了这些小物件,“着急事”能自己解决。比如葫芦形的拍打棒,葫芦嘴可以挠痒痒,葫芦底则可以捶背。
“老年人零食前5”单元里,沙琪玛、山楂、速溶咖啡等人气最高。
创意
精选商品 老人爱来“打卡”
“每一件商品都是我们在老年人身边观察、挖掘来的,是他们经年累月选择出的特别好使的生活用品,‘老好使’的名字就由此而来。”园儿说。
2016年,内务部街27号院转型为东城区朝阳门街道社区文化生活馆,一群“海归”年轻人负责设计和运营,为胡同居民提供全新的公共文化服务。
内务部街社区老年人口达75%,年轻人就构想开设一个连通老人、年轻人的文化空间:“我们‘潜伏’到胡同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的身边,和他们聊天、吃饭、交朋友,观察他们的生活习惯、喜好和情感需求。”园儿说。
“潜伏”让年轻人收获满满,他们发现老人的世界同样丰富多彩。比如假发、帽子几乎是老人的刚需,除了刻板的黑色直发,咖棕色、空气刘海等年轻元素也深受老人欢迎。老人戴帽子同样追求精致、个性。约几个朋友一起喝下午茶,也是老人的时髦活动。创意团队还总结发现了老人最喜爱的零食前五名:沙琪玛、山楂、饼干、冲调饮品、罐头。
更有意思的是,就像年轻人逛街有目标“打卡地”一样,老人心中也有“逛街打卡地”,比如大方百货,乃至郊区的高丽营、杨镇大集。
依照“潜伏”的收获,园儿他们开始沿着老年人的脚步,逐一淘宝。“老好使Shop”里的每一件商品都精挑细选。“仅仅沙琪玛,我们就品尝了20多种,最终找到了最符合老人口味的一款。”园儿说。
年轻人还找来很多老人需要但并不好买的商品,比如罩饭菜的“菜罩”,骑自行车用的把套,老人手边离不开的药盒和保温壶……
“老人的需求,我们努力满足。”园儿说。

收获
连通彼此 年轻人也是常客
园儿说,“老好使Shop”不以盈利为目的、也不完全公开售卖,实质上是一个以小卖部为形式的老年文化空间。力图通过社区营造,让更多人关注、了解老年人,“小卖部就是老、中、青年人对话和互动的‘客厅’,让年轻人和老年人‘通电’。”
初衷正在变为现实,年轻人正在成为“老好使Shop”的常客。
在“老好使Shop”的显眼位置,一顶银色假发是镇店之宝。它有一个暖心的名字——“慢银”,是团队艺术家从一家旧货商店淘来的。亮银色头发整齐梳成一个低尾发髻,左右各垂下一条蓝色、黄色的小辫装饰,很有趣。“不管什么年纪,看到这顶假发都忍不住要试戴一下,而且各种凹造型拍照。”园儿笑着说,“特别是年轻人戴上之后说,‘哦,原来我老了长这样’”。
类似的感叹还有很多——
“这菜罩,不就是我妈的厨房神器嘛!”
“终于明白为啥我爸爱吃沙琪玛了。”
……
在园儿看来,年轻人的这些感叹,就是读懂老人的开始。
为了让更多人读懂老人,创意团队还定期发行独立出版物“老好使Zine(杂志)”,又名“内务老人活泼志”,图文并茂记录胡同老人的日常,例如“上门——康奶奶的糖罐”“史上超全帘儿合集!”“美食——今天的咖啡”等,每篇故事都生动有趣。
“不论老好使Shop、还是老好使Zine,都像一滴粉色液体滴到了培养皿,润物无声地、慢慢地,让社区这潭静水发生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可能是新的人、新的关系、新的事物,从而渐渐焕发活力。”园儿说。
探索
展示风貌 老人成为“主理人”
下午三点,距“老好使Shop”20米远的“杨阿姨的咖啡”开张了。
高脚凳、长条岛台,还有鲜花和馥郁的咖啡味儿。岛台后,咖啡师杨凤英正忙活着。已过花甲之年的杨阿姨身穿红色中式旗袍、脖子上系着一条粉色丝巾,微卷的黑发高高盘起,一个复古碎花的发带点缀其上,优雅、干练。
杨阿姨制作咖啡的装备不是咖啡机、研磨机、过滤网,而是很家常甚至有些老旧的东西:一台上世纪90年代的榨汁机、一块纱布、一个暖瓶。只见她用榨汁机把咖啡豆榨成粉末、装入漏斗、蒙上纱布,再用暖瓶倒入热水冲泡,一杯热腾腾的咖啡便做成了。这种“不走寻常路”的“手冲”咖啡,让“杨阿姨的咖啡”一路走红,不仅吸引了远近居民,更有周边专业的咖啡师上门交流,还在线直播比拼“手冲”技艺,网友纷纷为杨阿姨点赞。
“和老好使Shop里的物品一样,‘杨阿姨的咖啡’也是我们挖掘出来的,是老好使品牌的一部分。”27号院运营负责人牛瑞雪说。
“我们在爷爷奶奶身边发现,咖啡其实不光是年轻人的、现代的,它更是平民的、不分年龄的。”因此,团队专门开设“杨阿姨的咖啡”,并请她来做“主理人”,为27号院儿的客人烹制独家咖啡。与老好使Shop一样,“杨阿姨的咖啡”同样不以盈利为目的,杨阿姨做咖啡的时间也不固定,只是单纯为人们展示胡同老人的生活风貌,引导更多人了解老人,走近老人。
“我们期望,通过‘杨阿姨的咖啡’这样的自组织成长,培养更多居民‘主理人’。”牛瑞雪说。“主理人”的概念来自潮流圈,指潮流品牌的主脑领航者们。她和团队希望,通过培养孵化,激发所有胡同居民的主人翁精神,推动他们从公共文化的享受者成为公共文化的参与者、引领者,引领自己所在生活空间的潮流,从而逐步实现新老文化、新老居民的共生融合,让胡同焕发生机。本报记者 李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