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的非遗项目中,关于中国传统美食制作的技艺相当多。国家级非遗项目北京烤肉制作技艺,就是其中之一。
北京烤肉,与众不同
北京烤肉历史悠久,风味独特,用料讲究,技艺精湛,在北京乃至中国烹饪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它起源于明代宫廷,当时称为“吃炙羊肉”,其后流传至民间,在市井中盛行起来。烤肉是北京独具特色的风味菜品,制作时先将切好的牛、羊肉片加以腌渍,而后置于特制的圆形铁盘(又称“炙子”)上进行烤制,主要包括“烤肉季”的烤羊肉和“烤肉宛”的烤牛肉,这两家的烤肉制作工艺代表了北京烤肉的最高水准。

主攻烤牛肉的烤肉宛
“烤肉宛”开业于清代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店主是京东大厂回族自治县一位宛姓回民,其家由推车卖炭火、烤牛肉开始,三代苦心经营,终于在宣武门附近买房立了铺面,字号为“烤肉宛记”,后改为“烤肉宛”。三百多年来,“烤肉宛”烤牛肉久盛不衰,深深扎根于北京民间,与市井民俗紧密结合,一直传沿至今,成为京味饮食文化和技艺的重要代表。
烤羊肉一绝的烤肉季
“烤肉季”创始于清代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清代什刹海荷花市场每年农历五月初一开市,七月中旬至九月初九前后,季德彩都会推车到银锭桥畔支摊卖烤羊肉。季家烤肉溢油荡香,引得众多游人纷纷光顾,生意十分兴隆。其后季家烤肉技艺经几代传承,日趋成熟完善,逐渐由摊商变为坐商,在银锭桥畔建立“烤肉季”字号。
1956年后,“烤肉季”发展更快,名气也更盛。从创立至今,“烤肉季”从未离开什刹海,已成为这一地区富有特色的风味名吃,游人食肉观景,其乐融融。“烤肉季”烤肉制作技艺及经营模式具有北京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研究价值较高。

入选国家级非遗
2008年,北京烤肉制作技艺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政府为其搭建广阔平台
近年来,政府部门也组织了大量非遗项目展览、展示、宣传推介活动,如“水立方杯”、北京国际美食盛典非遗展、北京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文化遗产在我身边图片展等等,这些都为包括烤肉宛和烤肉季在内的老字号企业搭建起了广阔的品牌推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