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下午,作为2025北京国际非遗周活动内容之一的“非遗发展共创营”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成功启动。本次活动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北京文化艺术传承发展中心、字节跳动公益主办,旨在打通非遗传承与当代传播的壁垒,构建一个可持续的非遗传播新生态。活动现场,36位北京非遗传承人与35组来自抖音平台的优质内容创作者携手,开启了一场“守正”与“创新”的深度对话。
破圈:从“被看见”到“被热爱”
“非遗发展共创营”是本届非遗周推动“非遗+”跨界融合的核心举措之一。活动精准对接非遗传承人与新媒体创作者,通过“经验共享、议题研讨、资源对接”三位一体的赋能模式,着力解决“传承人不懂传播、创作者不懂非遗”的现实困境。
“我们希望,通过今天的共创营,能让最懂技艺的双手,与最懂受众的创意,紧紧地握在一起。”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郑芳在致辞中表示,“这不仅是为非遗打开一扇通往数字世界的窗,更是要为它探索一条在当代‘活’起来、‘传’下去的新路。”
共创:传承人与创作者的深度携手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而高效。@焦绿儿、@王小潮、@梁白开3位创作者围绕“创新表达,讲好非遗故事”主题开展分享,交流非遗传播经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京绣传承人毕红、创作者主理人等就“非遗‘新’传人们,创作动力从何而来”进行了深入探讨,传统技艺的深厚底蕴与当代网感的表达方式在此碰撞出创意的火花。
合作交流环节,非遗传承人们带来的景泰蓝、雕漆、玉雕等作品在现场陈列,成为最直观的“沟通语言”。创作者们穿梭其间,与传承人热切交流,初步达成了多项内容合作意向。
长效:构建可持续的传播生态
本次共创营的愿景,远不止于活动期间的热度。据活动主办方介绍,其核心目标是打造一个“内容持续生产、资源持续互动、人才持续成长”的良性生态。
在内容层面,留下一批“带得走”的数字资产。由传承人与创作者共同打磨的一系列高质量非遗短视频与直播内容,将成为北京非遗在互联网上的“活档案”,形成长效的数字传播资产。
在机制层面,搭起一座“用得久”的对话桥梁。活动建立的“传承人-创作者”合作机制,将在后续自发地、持续地产生新内容,将“一次性活动”转化为“长期性合作”。
在人才层面,培育一群“懂行的”传播新力量。通过系统的经验分享和共创实践,有效提升传承人的新媒体运用能力,并激发创作者对非遗题材的深层理解,使之成为未来非遗传播的“火种”。
“我们总发愁年轻人不爱看,现在明白了,不是内容不好,是表达方式要换。”一位参与活动的传承人感慨,“短视频不是削弱了非遗的深度,而是让它找到了新的出口。”
2025北京国际非遗周正通过“非遗发展共创营”这样的创新实践,推动非遗从“展柜中的珍藏”走向“生活中的风景”,从“被保护”走向“被需要”,让古老的非遗在数字时代真正活态传承,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