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非遗 乐游庄里外” | 走进鹿泉:一口“烧饼捉肉” 一曲水峪丝弦

  • 2021-08-28 10:54:34
  • 北京旅游网综合

石家庄市鹿泉区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王晓勇:古邑鹿泉历史文化悠久,距今已有4000余年的历史。鹿泉的名字来自韩信射鹿得泉的传说。鹿泉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在唐代已是远近闻名的“旱码头”,有“一京二卫三通州、比不上获鹿旱码头”之称,被誉为“日进斗金”之地。鹿泉境内存土门关、十方院、铁行会馆等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存龙泉寺经幢及明、清两代的历史建筑。目前鹿泉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4项、市级8项、县级40项。鹿泉区还是中国农科院确定的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市和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市。 

北白砂舞龙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鹿泉区北白砂舞龙是一项传统民间花会表演活动。该活动发源于清代初期,迄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北白砂村位于鹿泉区北部,北白砂舞龙是当地重大节庆活动的助兴表演活动,因其龙身长、套路多、阵容大而闻名于世。舞龙由青绿色水龙和红黄色火龙组成,龙长28米,龙身直径0.5米,龙首角长0.8米,每条龙由11名演员组成,另外表演阵容还有领舞绣球手、鼓手、大镲、小镲、小钹、中锣、小锣等,舞龙表演由双龙出水、二龙攀柱(龙塔)、翻江倒海、腾云驾雾、双龙归位等20个套路组成。

参观体验地:

鹿泉区海山公园玉珠坛广场鹿泉区北白砂舞龙队曾先后参加过第五届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中国天津“麒麟杯”龙狮邀请赛、中国北京第一届舞龙艺术节,北白砂“腾云舞龙队”花会曾被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其名声享誉中华大地。如今,每年的6月10日“中国文化遗产日”,鹿泉区会在海山公园玉珠坛广场举办非遗精粹展演,在现场人们可以欣赏到北白砂舞龙的精彩表演。

自然派紫云剑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剑术在我国有着古老的传统,紫云剑是自然派独有的一套剑术。自然派相传始于道教大盛的宋朝。自然派这套剑法遵循道家自然无为无拘无束、虚实变化无端、顺其自然之理论,附以自然景物之名,塑其形而得名。《中国武术大辞典》《中国武术人名辞典》《河北武林》《石家庄地区体育志》《鹿泉武林志》均有记载,至此自然派功夫传承下来。自然派剑法有文剑和武剑之说,其中紫云剑属于文剑中的长穗剑。功法讲究自然开合、松展迅捷、飘洒自如、动静变化多端,具有蹿蹦跳跃、起伏转折、攻防互含、发力突出等特点。

参观体验地:

鹿泉区海山公园玉珠坛广场、土门关驿道小镇南区每周六、日19时至21时,在鹿泉区海山公园玉珠坛广场和土门关驿道小镇南区,都会有自然派武术队的演员们在现场表演自然派紫云剑,人们可以近距离欣赏到自然派紫云剑的风采。其基本剑法有:刺、劈、撩、挂、云、点、崩、截、剪、缠、封、格、扫等。其中揖手三清、西出函谷、紫云罩顶、排山倒海、一支双花等剑招,皆遵循道家思想,表达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另外,在位于土门关驿道小镇南区的隆昌镖局,人们还可以欣赏到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意拳(黄老庆支系)的精彩表演。

老齐熏肉

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鹿泉老齐熏肉技艺始创于清朝末年,齐吉祥的父亲齐玉秀于市井之中学会并研制出熏肉秘方。老齐熏肉选料讲究,一律采用鲜肉,放于百年老汤中,配以丁香、豆蔻、白芷等名贵调料。在煮肉时,按肉龄及部位规定火候与时间,分类煮热捞出后,趁热放入由松柏木锯末垫底的大炉中熏制入色入味。成品色泽红亮,肉味鲜香,肥而不腻,瘦而不柴。

参观体验地:

鹿泉区获鹿镇镇宁路老齐熏肉齐吉祥于1981年将熏制秘方传于四儿子齐连山及儿媳顾荣翠,后迁至鹿泉区获鹿镇镇宁路,品种陆续增加,并售卖至今。其产品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当地人吃老齐熏肉时,喜欢配以鹿泉区的另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缸炉烧饼,当地将此特色美食称为“烧饼捉肉”。缸炉烧饼色泽黄亮、外酥内绵、饼瓤分层、香酥爽口。老齐熏肉鲜香味美。把刚出炉的缸炉烧饼从中间破开,塞入切成薄片的熏肉,一口咬下去外酥里滑、满口留香。烧饼张开“大口”将美味地熏肉“捉”在腹中,这一个“捉”字,为这件美食增添了一抹活色生香的亮色。

水峪丝弦

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水峪村隶属于石家庄市鹿泉区白鹿泉乡,东距石家庄市区20公里,是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有1000多年的建村历史。水峪村因村内多泉水而得名,其民居具有典型的太行山区传统民居特点。“水峪山村西头低,村里个个是戏迷。不会唱来也会哼,成套戏文讲的奇。”丝弦又名弦腔、弦索腔、河西调、小鼓腔、罗罗腔、女儿腔等,是河北省特有的古老剧种之一,也是全国稀有的一个地方戏曲声腔剧种。丝弦分为东路、南路、西路、北路和中路五大派支脉,其中水峪村就是中路丝弦的发源地。水峪丝弦的特点是“太行山腔,滹沱方言,土得掉渣,野得发哏,俗得俏皮”,讲求“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

参观体验地:

鹿泉区白鹿泉乡水峪村据碑文记载,明永乐十六年(1418),水峪村丝弦戏坊演出班子在当地就已名声大噪,妇孺皆知。逢年过节,过庙集会,必到外地唱戏助兴。剧团演员梁永山、聂焕枝、刘玉梅曾与石家庄丝弦剧团名角同台共演,演技不亚于专职演员。如今,在水峪村,逢年过节还能欣赏到水峪丝弦表演,此外,水峪村的特色民居以及自然风景也吸引了不少游人到访。

真清轩包子

制作技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真清轩包子制作技艺项目位于石家庄市鹿泉区,起源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创始于获鹿县(现石家庄鹿泉区获鹿镇),由藁城九门村人赵锁柱所创。赵锁柱与其父亲经商游走至鹿泉,发现当地没有回民特色的饭馆,回民经过此处时,吃饭很不方便,就凭借自己的蒸包子的技巧,在此处开了一间包子铺,距今已有120余年历史。真清轩包子制作工艺考究,制作程序繁杂,其主要加工技法有选料、绞肉、酱馅、剁、拌、和面、擀皮和包制、蒸;以肥瘦适中的黄牛肋条肉、大葱、香油、小麦精粉为主要原料,配以二十多种中药养生调味香料调制而成。

参观体验地:

鹿泉区获鹿镇会馆路国利回民饭店真清轩包子选料精、制作细,配方严密;制作过程保证用料新鲜,用香油调馅,现调馅、现包制、现蒸制,口感鲜美、清香爽口。成型的包子色香诱人、皮薄馅大、微黄光亮、热吃带浆、卤汁鲜美。吃的时候,轻轻提,慢慢移,先开口,后喝汤,顿时满口清香,有“一咬一烫嘴,不是油而是花椒水”的俗称。

  • 编辑:李慧玲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