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民族管乐制作

  • 2018-11-13 09:40:23
  • 天津日报

历史渊源

静海区子牙镇潘庄子村的乐器制作可以追溯到清中期,现已具有独特的生产工艺。从采竹、储存、烤竹、打磨、钻孔等,形成自有的体系。

王氏民族管乐的制作没有套用的公式,除了基本管长以外,各个音孔的位置取管长的百分比,这一方法的使用,历史已相当久远。《宋书》所载的“荀勖笛律”所制作的“泰始笛”就是利用的百分比。

静海子牙公社潘庄子村王葆和(1900年~1977年),13岁跟过路艺人学习演奏乐器。由于天资聪颖加之勤奋好学,学艺不久就能熟练地参加乐班演奏,尤以笛子见长。他吹奏的笛子,音色高亢、明亮,特别是循环换气技巧更是运用自如,成为当地的笛子吹奏高手,后将吹奏技巧传授其子王文榜。

王文榜(1915年~1970年),自幼受父亲熏陶,从8岁开始学习笛子演奏。由于当时社会原因,学习笛子演奏只是为了娱乐,在学会以后,自己又试着做笛子,经过反复研究,逐渐掌握了笛子制作技巧,后将此技艺传授给长子王泽林。

王泽林等兄妹3人,以家庭作坊式制作笛子,产品销往天津和平路凯歌乐器店。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产品品种、数量逐年增加,成立天津盛兴元乐器有限公司。虽然扩大了生产,但始终采用祖传的纯手工制作工序,并严格选材、打磨、定位、开孔等传统工艺,使“王氏民族管乐”继续流传。

历史故事

静海民族乐器制作历史由来已久、传承有序,尤其是子牙镇、沿庄镇一带都是以家庭作坊形式制作。特别是“王氏笛子”的制作,已自成体系,制作时使用圆锉、砂纸、钢条等传统工具人工打磨,保持了产品的传统特色。

制作时首先选取4年竹龄的竹子,竹子粗细适用、挺直、没有蛀虫、不破皮。砍下的竹子要放在阴凉、透风的地方1至2年才能使用,并且要经过采竹、烤竹、打通、打磨、定位等9道工序,制作出的笛子才能具有优美的音色和良好的演奏性能,并且有很长的使用寿命和保留价值。吹孔和打磨都是经验丰富的技师用手工精心完成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笛子生产由家庭作坊扩展到生产小队,部分劳动力下地干农活,部分劳动力做笛子。王氏兄弟成立了“潘庄子村新建乐器社”,在计划经济的形势下产品由子牙供销社送到天津市文化用品采购供应站,销往全国各地。

1974年,潘庄子村新建乐器社扩建为“新兴乐器厂”,继续生产以笛子为主的民族乐器,增加了笙、二胡、葫芦丝、唢呐等产品。1984年,国庆35周年时,500人的农民乐队就是用新兴乐器厂制作的乐器进行的演出 。

制作过程

1、采竹:采用在气温较冷及土地贫瘠的山区所生长的竹子,常用的竹种有桂竹、石竹、孟宗竹、四方竹、紫竹、白竹、玉屏竹等。生长5年左右的竹子最为理想,连根部截取约80厘米长的竹材。

2、烤竹:将竹子用火烤热,拗直弯曲的部分,使之直挺。

3、打通:利用特制的钢条将竹节打通。

4、打磨:用长的圆锉及砂纸条打磨竹子内堂,达到标准的尺寸。

5、定位:按需要的长度锯取竹材,根据不同的口径标准,在竹材上将指孔和吹孔的位置画好。

6、开吹口:用刀开出标准的吹口,并将吹口、笛子顶端打磨光滑。

7、钻孔:在已经定位之处钻出指孔和出音孔,钻孔次序由下至上,边钻孔边测试音准。

8、调音:反复吹奏以将音准和演奏性能调整至最佳。

9、雕刻:在笛子上起画稿和题词,用雕刻刀刻出,可用木材染料着色。

  • 编辑:仲伟东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