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鹿耿家庄耿氏祖先——耿福的元代墓碑

  • 2019-11-25 21:35:10
  • 辛集雷锋

石碑坐北朝南,墓丘已经不见。石碑整块汉白玉石材,白中略透出米黄色,通高5米,宽1.3米,厚0.40米,赑屃龟趺座,头朝南,石碑背面无字,正面上部有蟠龙浮雕,下部正中间是篆额,篆额两边也有蟠龙浮雕镶嵌,篆额为“大元敕赐耿氏先世之碑”篆体字,字体较大,有大人的巴掌大。下面是碑的正文,楷书,字体较小,大约核桃大。现在有些字已经风化,模糊不清,我们拿出耿氏家谱上百年前抄的碑文对照,还能连贯起来。

碑文大致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立碑年代,为谁立碑,撰文、书写、篆额的都是谁。大意是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五月,耿焕为其曾祖耿福立碑,时任翰林侍讲学士、通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知经筵事的张起岩(1278-1353年,山东济南人,博学善文,修史严谨,工书法,尤精篆、隶)奉皇帝敕撰写了中书左丞耿焕先世的碑铭,碑文由时任奎章阁学士、院承制学士、中奉大夫、兼经筵官的尚师简(工隶书,多次奉敕为人墓碑篆额,著有《圭斋集》)奉敕书丹,由时任光禄大夫、御史中丞的许师敬(1275-1340年,河南焦作人,元初大学者许衡的第四子,一生仕元,三居宰位,为元朝重臣)篆额(即碑额“大元敕赐耿氏先世之碑”几个篆字)。第二部分是张起岩根据资料对耿焕先世家族历史和耿福获战功的记述。耿焕先世源自后汉东光侯耿纯,祖居巨鹿宋子城的龙华里,宋子城元代属巨鹿郡赵州平棘,就是现在赵县宋城。耿纯的后人耿彦明迁居到祁州(今安国)束鹿县(时隶属祁州管辖)良马镇(现东良马、西良马,元朝时为一村),世代务农。传到耿岩一代时家道殷富,耿岩的儿子耿福,字百僖,博学多才,善骑射,有谋略,德高望重。元太祖铁木真入主中原,蒙古国太祖八年(1213年),耿福率众跟随其带兵到束鹿的太师国王木华黎四处征战,立下战功,元太祖拜为镇国上将军、安定军节度使,行元帅府事,佩虎符。耿福49岁病故,葬于良马镇耿氏先人旁。耿福的儿子耿孝祖袭父辈束鹿县军民长职位,朝廷赠嘉义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死后追封高阳郡候。耿孝儿子耿继元学识渊博,先后在行唐、固安做判官,在葛城、大同、河间做县尹。朝廷先后赠中奉大夫、河南江北军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死后封高阳郡公。耿继元的二儿子耿焕由工部主事做起,由员外郎、郎中至尚书,先后在工部、刑部、礼部、户部为官,历任河东、山东、江西、浙西四省道台,曾任监察御史、侍御史等,23次升迁,做到了中书左丞。第三部分记述了迁墓立碑的原因。至元元年(1335年)耿焕至户部尚书中书左丞,他回到束鹿县良马镇上坟烧纸,看到老爷爷(耿福)和爷爷(耿孝)的坟墓有不少积水,知道是滹沱河泛滥造成的,于是第二年把老爷爷的坟墓迁至当时还没有村庄的束鹿县城(旧城)东南8里的杜林村南(这和现在的地理位置实际相符),也有向那里发展的意思。碑文大约2000字左右。

后来由于战乱,家族逃散,滹沱河水灾,使迁坟立碑的地方成为沼泽,即现在的西泽北、东泽北。耿焕向东部发展的愿望无法实现,1368年,他的曾孙耿士宽迁到城南立村,名耿家庄,现在村里95%的人家姓耿,而在东西良马、石碑村和其周围村,耿姓很少。

元代石碑,经过多少代人的不懈努力,保存完好,碑文记述详尽,是研究当时社会历史变迁的重要物证,其书法篆刻艺术高超,是历史文化瑰宝,应认真加以保护研究。元朝书法家许师敬无论楷书篆书,字体遒劲有力,圆润清秀,堪称艺术珍品。张起岩、尚师简、许师敬配合默契,撰文、书写、篆额相得益彰。他们都是享誉全国的文学家和书法大师,能得到三位其中之一的文字和墨宝已十分珍贵,而“元中书左丞耿焕先世碑”集三位大师文采于一体,弥足珍贵,是研究元代社会风俗和书法艺术的珍贵实物。

  • 编辑:王祖心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