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6日,在成安县长巷乡封边董村内发掘出一龟形碑座,长1.45米,宽0.95米,高0.65米,龟首已被毁坏,龟身保存完好。加上被毁坏的龟首,总长度应在1.9米以上。碑座的发掘地点为边董白马寺东南角墙外,经与寺内现存石碑比对,初步推断,这一巨大龟形碑座雕刻时间为明代万历年间。
据相关资料介绍,安放碑身的石座叫作龟趺(fu),虽形状似龟,却与龟有很大不同。龟趺,又名霸下、赑屃(bi xi),龙生九子中是老六,外形似龟,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趺是其遗像。第一种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我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驮着,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边董白马寺有三块明清时期的大碑,其底座均为龟趺,只是头部都已毁坏,下落不明,甚是可惜。
成安县封边董村这一巨大龟趺的的发现地点,是当年白马寺钟楼的所在地,深埋地下时间无从推断,前年村民在路边打井时不经意间发现。时至今日,一场大雪过后,路面泥泞湿滑,埋藏地点紧邻线杆、水井、房屋,地下土层坚硬,水管密布。在白马寺管委会和广大村民的努力下,克服重重困难,动用挖掘机械,深埋地下的龟趺,终于重见天日。经过认真细致的考证,龟趺与寺内明代石碑尺寸完全吻合,根据碑文记载,可以断定,这是明朝万历十三年重修边董白马寺的驼碑龟趺,距今已有427年的历史。
边董村地处漳滏故道,历史悠久,白马寺形成年代久远,饱经沧桑。据传,东魏孝静帝从洛阳迁都邺城,因感于洛阳有白马寺,遂敕命在邺城东北一带修建白马寺,该寺即源于此也。边董一带古属邺都京畿之地,居于佛教最兴盛区域,二祖慧可来往成安也曾驻足讲经。塑汉白玉菩萨仙身安奉,村人相传为“白玉仙”,其坐骑为汉白玉石狮,村民敬称为“白龙马”。唐代最为兴盛,元代毁于战火,明万历十三年高僧兴朗重修,清顺治八年和康熙四十年间曾两度重修。民国时期,寺院逐渐破败。解放初,在破除迷信运动中,殿堂被毁,改为边董供销社,汉白玉仙身和白龙马移至农户家中;文革中,在破旧立新运动中,白龙宝马被砸没入土中,白玉仙身被毁不知所踪。改革开放后落实宗教政策,在村民及信众的要求下,重塑佛祖圣像,恢复佛教场所。时至农历壬辰龙年岁初,被毁坏的白龙马复归寺中,村民信众发心齐力,志士仁人鼎力资助,重塑白玉仙身,复原白龙马体,旨在保护千年古迹灵壇,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2012年,农历壬辰龙年,在各方志士仁人的努力下,遗失在寺外的众多文物复归寺中。去年,寺内发掘出明代蟠龙碑首,做工精致,雕刻精美;年初,寺旁发掘出唐代石雕汉白玉“白龙马”,体型巨大,威武雄壮;年中,寺前坑内发掘出清代龟趺,寺西大路旁发掘出清代蟠龙碑首;此次,恰逢龙年岁末,白马寺明代龟趺的重现,使得这块极具文物考古价值的明代石碑,最终以完整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边董白马寺现有明清时期重修白马寺三块巨大石碑,字迹清晰,保存完好。唐代汉白玉石雕“白龙马”,经过精心修复,成为镇寺之宝。边董白马寺历史悠久,文物众多,是县境内重要的千年古寺遗址,更是研究邺地佛教、县域人文、村庄建置的重要历史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