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坊有座光绪年间的老房子,距今至少已有一百二十年。王家十六世孙,王永年曾在这里居住过。王家大院为并列式二进院,东西32米,南北17米。据说院子初建成时,十分气派,屋顶为硬山式,北屋台阶有十几级,窗台有一米多宽。到十七世英兰、英藻两兄弟时,大院从中间隔开,变成了两座独院。1947年,土地革命,因为西边院英兰家里成分高,家里人都被赶出去,老宅子变成了“孚中药房”,1950年改为第四区卫生所,属民办公助,1958年改名“油坊公社卫生院”,医院直到1966年才迁到油坊后街。
现存的王家大院,只剩英藻家的东半边,院子占地东西15.56米,南北17米,因年久失修,现状惨淡。院子里长满了荒草,零星散落着老宅的青砖、木梁、椽子、石碑……北屋房顶已经坍塌,土坯墙因常年雨水冲刷,满是斑驳……即便如此,还是能从完整后山墙、半米厚的夯土墙,以及屋顶上精细的“人”字形草席中,看出这里旧有的辉煌。至十九世,王恩彤那辈儿,时兴在房上晒东西,硬山式屋顶变成了平顶,原来的瓦片也都卖了。
在王家大院里曾生活着几位颇有影响的王氏后人。
十六世王永年,生四子,英华、英藻、英兰、英芳。永年重视家庭教育,英兰(1861—1899),自幼好学,成年后,清封五品,武生。英芳(1864—1942)亦是幼年嗜读,得中秀才,中年勤于家政,兼营商业,与同乡王洞亭一起创办油坊初级小学,因办学有功,皇上亲封五品衔,赏戴蓝翎。
到十八世时,王其骏(1872—1942),英藻之子,清封五品,邑庠武生,晚年行医,专治外科,施药救人,毫不利己,在群众中威信很高。王寿朋(1879—1926),英兰长子,清赐太学生。清朝时,太学即国子监的俗称,在国子监就读的学生即被称作“太学生”;王寿楠(1885—1951),英兰次子,管理家中事物,经营酱菜、酒坊、香油坊、棺材铺等,这在当时都是发家的买卖。王寿椿(1893—1942),英兰三子,毕业于天津法政大学,与爱国将领张自忠为同窗。该校创办于1906年,是中国最早的政法学校,寿椿回清河后,写过状呈,又任清河商会会长,后办油坊完全小学,被称为“清河四大绅士”之一。王树人(1911—?)英芳长子,毕业于山东省立临清第十一中学。
至十九世,王恩宏(1911—1937),寿楠之子,王恩科(1914—1996),寿椿之子,二人同样毕业于山东省立临清第十一中学。著名诗人臧克家、中学语文编审堪称语文研究专家的李光家、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汪伯岩曾在校任教。王恩裕(1912—1999),其骏次子。解放前,在国民党炮兵团当团长,当时他的秘书是潜伏的共产党员,内战后期,劝王恩裕投诚。孙辈儿后来听恩裕爷爷说,“那会儿一看国民党就完了……”解放后,王恩裕在石家庄陆军学院当教官,当时,叶剑英任陆军学院校长。文革初期,王恩裕见社会形势不好,就去国防部找叶剑英,得到一个叶剑英亲笔字条,内容为“王恩裕同志受保护”,回来之后,也没挨批斗,反而转变成“向王恩裕同志学习……”。孙辈儿还听恩裕爷爷说他有叶剑英勋章,只是都没见过罢了。
王恩彤(1894—1961),其骏长子,使马车把式。有时驾驶马车,过较低的门洞时,他只要手在马身上一搭,马就向下塌腰,从而能轻而易举的穿过门洞。他对牲口的穴位了如指掌,被他使唤的大骡子大马都唯命是从。据说有一年,南李庄土匪头儿娶媳妇,请他过去使唤接新娘的马车,那是一辆由五匹马拉的马车,马儿虽然性情刚烈,但恩彤驾驭起来仍是易如反掌。
文化大革命期间,家里因成分高,家人成了造批斗的对象。家中老人对家中旧事也都不再提起,后辈们对之前的事,也就无从知晓了。
王家大院的后人,直到现在做生意仍是风生水起,这得益于王家一代代人传承的家风。七十年代末,王恩裕资助孙辈王传祥到石家庄学习修表技术,学成后,在石家庄中山路上,光明钟表店做工,后来在油坊开了一家自己的修表店。他习惯在表壳内面,用铅笔写上维修日期,并承诺保修半年。凭着技艺精湛,待人诚信,赢得乡亲们的认可。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王传祥卖配件、家电、摩托车,相继成立了亨祥和香华两个商行。“商行”是一种过去的叫法,是对货物进行交易的场所,其货品齐全,规模一般较大。后又加盟格力,在县城长江东街上开起了格力空调旗舰店,生意越做越红火。
王家大院是油坊村内仅存的一栋老宅,它已然成为了王家几代人一路走来的见证,亦是油坊街头的一道风景,无声地诉说着无尽的沧桑和旧有的辉煌!
感兴趣的等天气暖和了不妨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