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文物局发函,正式同意将“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其中我省张家口市的张家口堡、大境门、宣化古城、鸡鸣驿城、察哈尔都统署旧址5处文化遗产点初步纳入申遗规划。今天带您走进大境门。
自明代隆庆议和以来,一度成为蒙汉互市的活跃之所。清代以来,又是著名商道张库大道的起始点。万里茶道兴起之后,成为中外茶叶交易象征性的标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记者一起去了解这座有着“陆路商埠”、“旱码头”之称的文物景点——大境门。
大境门位于张家口市东、西太平山之间的天然隘口,大门门高12米,底长13米,宽9米,是一座条石基础的砖筑拱门,东西两侧连接着长城墙体,形成一道雄伟的屏障,是万里长城的主要组成部分。
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现云:“大境门是明代宣府镇所辖长城中的重要关隘,是通往内蒙古高原的交通要道,历来被视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明代宣府镇的军事防御中发挥过很重要的作用。大境门明长城利用两侧地形而修筑的,山势巍峨,中间雄关虎踞,非常完美的体现了建筑美学和防御技术的结合。”
历史上,曾经这里商铺林立,繁荣兴旺,是蒙、汉、回、藏等多元文化友好交流的重要场所。当年,商队从大境门出发就意味着一次惊险贸易旅程的开始,商人们从大草原回来又意味着一次交易的成功结束,形成了整个长城沿线罕见的景观。
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一研室副主任裴蕾:“从明隆庆五年蒙汉议和后,大境门外元宝山一带,逐渐形成了在历史上被称为‘贡市’和‘茶马互市’的边贸市场,来自内蒙古草原和欧洲腹地的牲畜、皮毛、药材、毛织品、银器等在这里换成了丝绸、茶叶、瓷器和白糖。后来,康熙四十七年,朝廷批准以色格楞——库伦——张家口商道为俄国商队往返的商道,从此成为了中俄贸易的重要枢纽之一。”
随着历史上万里茶道的兴起,大境门不断繁荣,到了清代,伴随京张铁路和张库公路的开通,大境门也迎来了最辉煌的时期。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一研室副主任裴蕾:“据《察哈尔通志》记载,到了1918年,大境门外管市场增至一千六百多家,年贸易额达到一万五千万两白银,其中年销砖茶三十万箱,输入羊毛一千万斤,羊皮一千五百万张之多,张家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西北“旱码头”,号称“华北第二商埠”。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阻断了商业活动,大境门便走上了由盛转衰的道路。”
1927年,察哈尔都统高维岳在大门楣上题写“大好河山”四个大字,“大好河山张家口”也由此得来。大境门作为万里茶道集散路段的重要交通设施,见证了多元化民族的文化友好交流以及万里茶道贸易在中国北京边塞繁荣和衰落的历史进程,对研究古代军事防御体系和民族贸易关系具有不可多得的重要价值,如今已成为张家口的名片和区域的标志象征。
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现云:“大境门景区现有遗存包括大境门、西境门、烽火台、长城墙体、关帝庙、二郎神庙和卧龙亭,在(20)12年和(20)14年文化有关部门分别对大境门的西段长城和东侧墙体进行了修复,目前这些遗存保存状况都比较好,2001年6月,大境门被国务院以“明长城”的命名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