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分享 · 京西古道的悠悠历史

  • 2020-06-22 09:58:15
  • 北京国际山地徒步大会

今天是“京西古道”系列推送的最终篇。请各位徒步爱好者们,继续追随着北京国际山地徒步大会的脚步,一同探寻“京西古道”那份厚重的历史底蕴。

民间自古以来就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的说法,幽州就是现在的北京,潭柘寺是著名的皇家寺庙。古时去往潭柘寺上香,大都从石景山庞村渡口过永定河到潭柘寺,这一条古香道,就是京西古道的“庞潭古道”部分,它是京西古道的南道,是西山大路主干道之一,保留较好的是苛萝坨村至戒台寺段。

与王平古道、玉河古道等商旅古道通常在两米左右不同,庞潭古道宽达四五米。究其原因,这条古香道的前方通往作为皇家寺庙的潭柘寺和戒台寺,必须要满足皇亲国戚八抬大轿通行的需求,因此古香道在规模上自然更加“大气”。

在庞潭古道的入口,有一座造型精美的古桥,这就是娼妓桥了。它建于明朝初年,整座古桥用青条石砌筑而成,月牙形的栏板仿佛那传说中杜十娘轻颦的黛眉。如今的娼妓桥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已经成为了一座残桥。尚存的桥身长约10米,宽约4.5米。关于此桥为何叫做“娼妓桥”,究其原因,这桥是由明代的娼妓捐资修建的。

请不要误解这“娼妓”的真实含义,那是明清时代对说书的、唱戏的、卖艺的一类职业女性的统称,不能单一理解为卖身的妓女。《宛署杂记》中记载:“戒坛是先年僧人奏建说法之处,自四月初八至十五止,天下游僧毕会,商贾辐辏,其旁有地名秋坡,倾国妓女竞往逐焉,俗云赶秋坡。”

戒台寺每年四月庙会期间,不仅聚集了各地的游僧与商人,连妓女们也来赶庙会,并聚集在戒台寺附近的秋坡。当时的场面“冠盖相望,绮丽夺目,以至终行之处,一遇山瓯水曲,必有茶棚酒肆,杂以妓乐,绿树红裙,人声笙歌,从远望之,宛然如图画云”。

可以想象的是,平日被束缚在礼教和家庭中的妇女们在仲春四月郊游的热闹场面,她们从马鞍山与石龙山之间的山沟里,也就是现在的苛萝坨村徒步上山,经秋坡村进入戒台寺。那时山沟里的水很大,为了方便上山,娼妓们就集资建了这座石桥。据说桥建成以后,一直没人为它取一个恰当的名字,时间久了,人们直呼它为“娼妓桥”,以示对她们修桥补路善举的纪念。

过娼妓桥一路向南偏西的方向,大约半小时就到了108国道,此时离石佛村仅有几十米,离戒台寺只有几百米。

因摩崖石刻而得名的门头沟区永定镇石佛村,拥有着北京地区目前所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处摩崖造像群,共雕有佛像18尊,而石佛村所处的位置,也在芦潭古道上,摩崖造像应该是来往香客信仰与祈福的产物。2004年村民在摩崖石刻脚下挖出一座古石桥,同时出土的还有一尊无头的石佛像。

进入石佛村后不久,便可看到戒台寺的古山门了。看到戒台寺的古山门,立刻有一种厚重的沧桑感!山门虽在,但如今已经人迹罕至,前往戒台寺的游人都从戒台寺的景区新门进入了。山门就是一座石牌坊,坐西朝东,与戒台寺遥相呼应,这戒台寺山门石牌坊就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牌坊了。石牌坊通体采用汉白玉石料錾雕成仿木结构建筑,庑殿顶两柱单间一层楼,其彩绘可与十三陵石牌坊的彩绘相媲美。

石牌坊背面匾额刻“祗园真境”四字,落款有两行小字“大明万历二十七年岁次己亥季春吉日立”,说明它创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正面匾额刻“永镇皇图”四字,落款几行小字“大清光绪壬辰年秋季九月吉日弟子长白文麟重修”,道出的是清光绪十八年(1892)对此石碑坊进行过重修。

石牌坊两边楼柱上有莲座楹联,上联是:“星海空澄广映无边诸佛地”,下联为:“日轮皇鉴大明洪护梵王家”,风霜百年,艳彩斑驳,依稀古色,给芦潭古道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和古老文化的人文情怀。

老北京有个说法:“潭柘以泉胜,戒台以松名”,可见戒台寺的奇松远近驰名,不说戒台寺景区内,单就古山门两侧,古松茂密,枝干遒劲,庞大的树冠像是护卫着古寺的前世今生。

戒台寺古塔林在进入山门后的山坡上,主塔依旧完好,旁边的附塔大多已经被毁。戒台寺兴衰起伏一千多年,因历史悠久高僧辈出,许多僧人圆寂后在古寺周边建墓塔,千百年来有过僧人墓塔无数,形成了古寺外独特的塔林风景。而这座古塔林中的主塔保存完好,据说是戒台寺第一个方丈的舍利塔。

戒台寺的古山门旁是另外一条古道芦潭古道的路碑。芦潭古道东起卢沟桥,西至潭柘寺,为京西古道南路的一路古香道,在石佛村至石牌坊之间的一段保存完好。石佛村、秋坡村、苛萝坨村是三个因戒台寺而得名的村落,与戒台寺的进香活动关系密切。

著名的西峰寺便位于苛萝坨村西山窝中,西峰寺始建于唐,初名会聚寺,元代因寺内有清泉一泓,遂改名为玉泉寺。到了明正统元年,明英宗朱祁镇下令重建古寺并赐名“西峰寺”。当时寺址内有唐俊公塔、元月泉新公塔(后移戒台寺景区内),有山门殿、天王殿、如来殿、毗卢殿、钟鼓楼及伽蓝堂、祖师堂,东西还有两庑环绕。

到了清代,西峰寺衰败了,如今最珍贵的古迹遗存就是一棵千年树龄的白果树,这要从恭亲王奕訢的次子载滢的地宫说起。清末光绪年间,恭亲王奕訢为了避难养疾,在京西戒台寺留住十年之久。在此期间,恭亲王出资对戒台寺进行了修缮,与戒台寺僧人建立了密切关系。戒台寺方丈为了感谢恭亲王,将下院西峰寺赠予恭亲王作为墓地。

奕訢去世后,朝廷在昌平另赐了墓地,奕訢和他的家人大多埋葬在昌平,这里就成了其次子载滢的墓地。载滢地宫建在如来殿后侧,殿后的台阶将地宫宫门隐蔽起来,其东侧就是那棵高大参天的古银杏树。

载滢地宫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被盗,盗洞清晰明显,之后整座地宫进行了整修,目前是北京唯一开放的王族贝勒地宫。载滢地宫坐北朝南,由大块青石砌成拱券,建筑十分坚固。辛亥革命爆发后,陵园工程尚未彻底完工,亭殿的钉子还没上,砖瓦石料被改作他用。

载滢地宫

京西古道,光阴似乎在古道边设置了分水岭:山上是原始静谧破落的古村,山下是川流不息的车辆。繁华与喧嚣,平淡与静默,人类,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终结者。遗址与古迹,是文明前进的节点,也是文明最终的归宿。

  • 编辑: 王志胜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