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应寺,俗称白塔寺,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171号,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该寺始建于元朝,初名“大圣寿万安寺”,寺内建于元朝的白塔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喇嘛塔。1961年,“妙应寺白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经过两年七个月的修缮,白塔寺2015年12月6日重新开放。
早在辽代寿昌二年(1096年)这里就建有供奉舍利的万安寺塔。元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聘请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设计在万安寺塔的遗址上建造喇嘛塔, 名为勒建释迦舍利灵通宝塔,为供奉释迦牟尼舍利。至元十六年(1279年)白塔竣工,“帝制四方,各射一箭,以为界至”,以塔为中心修建了一座占地16万平方米的规模宏大的寺院,赐名“大圣寿万安寺”。这里成为元朝的皇家寺院,并作为政权和神权的象征而“坐镇都邑”,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寺院遭雷火焚烧,唯白塔尚存。明朝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重建寺院,占地1.3万平方米,改名为“妙应寺”。
寺内白塔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藏式佛塔。白塔的形制渊源于古印度的窣堵坡式佛塔,是一座典型的藏式佛塔。塔体为砖石结构,建在高出地面二米的塔院中心,由塔基、塔身和塔刹组成。占地810平方米,通高50.9米。塔基为三层须弥座式,上雕有24个突起的莲花瓣组成的莲花座,莲座上是五层迭收的环带,上面托塔身。塔身为覆钵体,直径18.4米,由七条铁箍紧紧束绕;塔刹座呈须弥座式,由硕大的下大上小十三重相轮(十三天)托起一个直径为9.9米的巨大铜制华盖,其周边垂挂着36片带有佛字和佛像的华鬘,下面各系一个风铎;刹顶为铜质鎏金空心小型佛塔,高约5米、重约4吨。其高度与坡度恰好与十三天成为一个整体。
寺院庭院宽阔,殿堂嵯峨。中轴线上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三世佛殿、七世佛殿、配殿,最后是塔院,院正中是白塔,四角各有一亭,塔前有“具六神通”殿。在寺内,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很难看到白塔的全貌。
寺外也一样。由于寺中白塔闻名中外,寺也被称为白塔寺,其妙应寺的正名,反而鲜为人知。清晨温暖的阳光照耀山门,照耀门洞里的铺盖卷。佛光普照世人,阿弥陀佛。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内大街171号